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都柳江畔说瓜年

发布时间: 2019-10-21   作者: 杨文全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我国56个民族中,较早过新年的是都柳江上游地区的水族。水族过新年节叫过瓜年,也叫瓜节或端节。水族历法以秋季为岁首,阴历九月为正月。水族过瓜年分七批过,最早过的是韦姓,最迟过的是石姓,整个节日长达49天,是世界上为期最长的节日之一。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秦朝统一岭南后,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定居。据水族村寨传言,有一支水族从江西迁到三都九阡居住,人口增多后又向各地分散居住。

  水族瓜年来源于古老的传说,传说亦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说,远古时候,水族祖先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无法生活下去,有三兄弟扶老携幼往北迁徙,其中老二带着男女老幼沿都柳江来到三洞,在这个地方居住下来,斗转星移,年复一年,水族先民渔猎耕种,人丁兴旺,这里地窄已不能容纳,于是又有部分水族迁居各地。大家情谊重,分手时,他们约定在三年后的水历年底,大家再相聚。到了第三年,大家重逢,高兴无比,于是大家议定以后每年这个时候要庆贺一下,水族瓜节就这样形成。

  同样,在榕江等地的一些水族村寨,又有另一说法。很久以前,一位老人早上到坡上牛棚割牛草,知道家里来了客人,但家里没有什么菜,鱼也是刚放到田里还小。他挑草到牛棚后,发现牛棚顶茅草上长满了瓜藤,结有一个大南瓜,于是就爬上棚顶摘南瓜,不小心就摔了下来。牛棚简易,人摔下来,勾在牛棚柱子上的镰刀也刚好脱落,人压在镰刀尖上,肚腹被剖开而死亡。那天是水历十二月戌日,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以这天为忌日,所有人都不能粘荤,只能吃素,祭祀要用南瓜,其次才是鱼。

  瓜年是年节性节日,端节在水历的岁末年初,即农历九月十月。这段时间正是秋收结束之际。过瓜节水语也称“借端”,“借”,是吃的意思,“端”含有汉语开端,岁首之意,有着水语“祭祀祖先”,“辞旧迎新”,“共庆丰收”的内涵。

  瓜节前,水族群众就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家家买新衣,购食品,添生活用具,准备吃货,扫打卫生,洁净生活用具,准备迎接客人的到来。在瓜年的大年晚,要吃素(不忌鱼),祭祀祖先不仅用鱼、南瓜作供品,还要一把雨伞、一杆秤,新的包头帕、衣服、裤子、鞋袜等都摆在堂屋。意思是祖先出门,防天下雨,要做生意,所以供品要一把雨伞和一杆秤,供奉祖先的还要有身上的一套穿着。有的人家祭祀时,而根据祖先从事的职业来准备供品,是木工的,要摆上推刨、锯子、墨斗、锉刀等。老人在祭祖宴上要唱读祭文,祭文主要是纪念祖先。到第二天鸡叫后,才可杀鸡杀鸭,烹羊宰牛,开始吃荤。

  水族每一族人过瓜节要过两三天,他们除了除夕规定吃鱼和南瓜及其实素菜外,其它天便可杀猪宰羊,菜非常丰富。瓜节的菜谱中,离不了鱼。用鱼烹制的菜花样多多,有烧鱼、腌鱼、清炖鱼、煎鱼、酸辣鱼、鱼包韭菜等。

  水族远祖住的地方鱼类丰富,吃鱼像吃菜一样平常,鱼也成了水族的图腾,祭品用鱼就是怀念祖先故乡。所以水族瓜节供品中有鱼,每餐的菜谱中也有鱼,即鱼包韭菜、鱼煮豆腐等,都有着一定的寓意。瓜节的这个日子,在农历九月,也正是稻谷收割结束,刚吃过禾花的稻田鲤鱼肥大肉嫩香美。过瓜节,吃上一片南瓜,吃上一口鱼,才得到祖宗的保佑,也才算真正过节。

  群众在节日中,要开展赛马、唱水歌等一系列民间礼仪活动来欢庆丰收,企盼来年吉祥。开展活动,可以是几个寨子联合举行,大家穿上盛装,男女老少聚集在旷野,看赛马,听水族山歌。水族祖先有着养马骑马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端节赛马蕴含着怀念祖先之情,赛马活动在端节当天中午举行。比赛前,须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骑马开道之后,群众方可赛马。参加赛马的男子骑在配鞍的马上奔跑。赛马结束,表示已将祖先送走,众人回到村寨开荤畅饮,欢度佳节。

  瓜节期间,在亥日,即“正月初一”吃完早饭后,大家准备好出门去聚会之时,要敲铜鼓来先热闹一下场地的气氛,同时也以示召集大家集中起来。敲击铜鼓,铜鼓由两人抬悬挂着,一名男子敲击,一名女子随着敲的节奏用木桶在舀,鼓声产生一种回音,让人体会到旋律的美妙。铜鼓声的旋律有多种,根据不同情景和需要,敲不同的旋律。

  水族群众热情、大方、好客,重情谊。按姓氏过节,时间交错,是为了亲戚朋友,隔壁邻居互相走访,互相宴请,这样得以重相聚,联络感情,才不断加深亲情友情。无论哪家过节,亲戚都要来,并且都要到每家去吃餐饭。即使素不谋面的人,也会被请进屋里去做客。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水族瓜节在变化,原来马坡上的怀念祖先的赛马活动演变成一种体育竞技比赛,唱山歌也成为水族群众的一种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