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从草根到明星的华丽转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里古城花脸龙保护传承纪实

发布时间: 2019-12-23   作者: 江化远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打着花脸的表演者

  龙尾牵动龙头走的花脸龙

  黔东南新闻网讯 锦屏县隆里古城的先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中原江南诸省,由于历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原因,600多年来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古城人特有的文化娱乐爱好,保留和传承古朴民间独特多姿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玩花脸龙、唱汉戏、玩故事最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尤以玩花脸龙最具特色,早在2002年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舞龙艺术之乡”,2007年被黔东南州和贵州省同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入选国家文化部春节文化特色活动名录。

  隆里花脸龙自2007年同时获省、州“非遗”保护名录以来,到现在已12个年头了。12年来,隆里古城通过文物保护,开展文化旅游宣传的同时,也是保护传承发展利用花脸龙魅力的12年。从而使600多年来“锁在深闺人未识”的花脸龙。如同大家闺秀,一旦出阁便仪态万方,楚楚动人地走出大山,走出军屯,走进城市,走进大视野,登上省内外舞台,为世人所倾倒,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精神食粮,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12年来,由中共锦屏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了4届舞龙艺术节(又称狂欢节)和隆里乡党委、政府及隆里所村“两委”举办了8届元宵龙灯会,也是“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舞龙艺术节和元宵龙灯会的举办,集中展现了隆里古城花脸龙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军屯文化力度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12年来,锦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在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县文物和“非遗”中心主管部门还专门对隆里本地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进行普查登记立档。从2007年普查时的27人,现已发展到102人(包括:扎龙、画龙、画花脸、舞龙、舞龙教练、敲响器、唱汉戏、玩故事、舞狮子、耍蚌壳、摇花船、打钱棍、歌手)等。到现在已有6人分别获得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同时还成立了一个业余龙灯艺术协会(下设5个分会),一个舞龙传习所,一个舞龙表演队、一个汉戏班子、一个玩故事队,6个腰鼓队(包括文艺演出)等。这些协会,腰鼓队,共有会(队)员300多人,其中有近100人被选入参加经常性舞龙和民间红白喜事的文艺演出。12年来,共演出800多场次,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接待和演艺人员队伍,既活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队员们高兴地说:“舞龙舞出新生活,演戏过上好生活,多一个腰鼓队就少一个赌博场”。

  10多年来,隆里古城这张舞龙名片,从2005年以来,应邀走出大山,走出军屯,走进大视野,登上省内外舞台,从参加黎平机场通航庆典,到黔东南州建州五十、六十周年大会表演;从参加全省农民运动会表演,到广西龙胜县建县60周年舞龙比赛表演;从参加凯里银饰刺绣(一节一会)“非遗”展演,到黔东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录制表演;从参加安顺龙宫油菜花节表演,到全省(天柱)群众文化示范点表演;从参加黎平红军长征博物馆开馆庆典,到三穗县春节民族文化活动表演;从参加全国(思南)首届邀请赛传统舞龙表演,到黔东南州赴广州、深圳旅游宣传暨招商推介展演;从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录制表演,到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录制表演;从参加中央电视台凯里下司《我们的中国梦》栏目录制表演,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肇兴分会场录制表演等。

  12年来,隆里古城花脸龙,通过一节一会的舞龙,迎宾舞龙和外出舞龙这三项舞龙表演,据不完全统计,总共为游客和各界人士表演达500多场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达600多万元,辐射村民收入200多万元。从而使万众认识到隆里传统舞龙的文化价值,唤起其保护该“非遗”文化项目内涵的认可,更是对“非遗”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的有益探索。现隆里舞龙文化已成为隆里新的创收产业,大大改变了过去舞龙只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才能玩耍的“玩意龙”“串街龙”,如今活起来了,变成常年玩耍的“产品龙”和“商品龙”了,变成保护“非遗”发展“非遗”,利用“非遗”,达到助推脱贫攻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创收项目龙了。实现了从草根到明星的华丽转身。

  隆里的龙不但舞得好,而且编扎的手艺也很高超,其特点是风格独特,鲜艳美观,独具魅力。近年来有许多客户还纷纷上门到隆里来订购,远销到广西、湖南、贵阳、凯里、三穗、天柱、黎平等地计200余条。如古城中近60岁的业余扎龙艺人王新盛说:“原来我们扎龙没有市场销售,自从隆里舞龙出名后,现在随便扎一条就得3500至4000多元,仅2016年我就卖了8条彩龙,创经济收入3万多元,荷包都鼓起来了。今年还要争取多扎几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随着舞龙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电商、文化、建筑等 产业的发展步伐。

  为了使隆里花脸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展现600年民族文化精髓,本着继承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隆里中小学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就启动舞龙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催发新生力量成为亮点。这一亮点,2010年隆里中小学曾被黔东南州民族事务局、州教育局授予“民间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013年起又被锦屏县文化旅游部门列入“非遗”培训项目。

  隆里玩花脸龙的起源历史悠久,据当地《龙标杂记》记载,出自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又名“戏皇嫂”的一则民间故事演化而来。

  花脸龙,也叫腻粑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者的脸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画上古时候赵匡胤结拜的十二兄弟的脸谱,生、旦、净、末、丑尽显,玩耍游街时兴腻粑粑,(腻:即强行往别人嘴里塞东西)。

  从古至今,每年春节、元宵节,又称狂欢节,玩花脸龙是隆里人一年中最热闹狂欢的喜庆日子,为了喜庆丰收,欢度新春,每年都要举办具有乡土气息的大型群众性表演活动,多时20多条,少时也有5条,很受人们喜爱,附近数十里的乡亲成千上万都来隆里观看。这时扛龙尾扮演丑角的蓝季子,一个猛虎下山之势,跳出化妆室的门槛,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那一刻,在一个个似乎只可遥望远古的画面中,蓝季子一副狂放不羁之相,高潮时以龙尾牵动整条龙,打逗追戏尽显其能。据说,谁被扛龙尾者的草把洒了一下水(称为观世音菩萨的“净水”),谁能得吃杠龙尾者腻的粑粑(称为太上老君的“炼丹粑”),就能百病消除,四季平安,大吉大利。而“净水”酒向哪里,那里就风调雨顺,谁能得吃“炼丹粑”,定走好运,逃得慢的,因祸得福,赏不到的数天不悦,隆里花脸龙的奥妙就在于此。

  如今,这些故事,经历数百年沧桑后,隆里至今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不仅在隆里古老的花脸龙中重复着千年的情节,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现在隆里舞龙的形状可分为“节节龙”“草把龙”“蛇龙”“荷花龙”“龙凤龙”等。从舞龙者的身份来分,又称“嘎老老”、“老奶龙”、“媳妇龙”、“姑娘龙”、“青年龙”、“少年龙”、“娃娃龙”等。舞龙人画的脸谱,与时俱进,由过去的戏剧人物一种脸谱发展到十二生肖动物脸谱,扑克脸谱及花鸟虫鱼脸谱等。舞龙表演的造型花样由过去的3种现在已发展到20多种,如迎宾龙、滚地龙、中国龙、串花龙、梅花龙、蝴蝶龙、龙船龙、大盘龙、小盘龙、龙狮龙、下海龙、盘树龙、双叠龙、坐轿龙、翻身龙、二龙抢宝、双龙戏珠、黄龙吐丝、青龙翻身、金龙抱柱、蛟龙亮尾、天龙穿雾等。玩耍起来如倒海翻江,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1998年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到隆里古城考察时,观看隆里舞龙表演惊叹地说:“我过去在很多地方看过舞龙,但隆里舞的龙特别有劲,栩栩如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这样的舞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才是中国民间真正的传统舞龙”。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组长戴斯蒙德·希瑞尔到隆里古城考察时,看到隆里舞龙的壮观场面时高兴地说:“隆里舞的龙就是东方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