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思州石砚 国之瑰宝

发布时间: 2020-07-06   作者: 张能秋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匠心独运

  精美石砚

  “水墨思州,砚香岑巩。”这是岑巩县对思州文化的定位。而砚台是文房四宝中不可缺少的一宝,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坚韧性,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思州石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广大文人墨客收藏的名砚之一,说起思州石砚许多称谓的由来,当然要从岑巩县的历史沿革说起。

  岑巩古名思州,清康熙《思州府志》记载,春秋时期属楚,隶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晋永嘉元年(307年),思州脱离中央王朝统治。南北朝为“五溪蛮”地。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师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为黔州。隋开皇五年(585年),置清江郡清江县。十九年(599年),置巴东郡务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羁縻思州。四年(621年),置务川。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八年(634年),置夜郎县,属巫州。天授元年(690年),改夜郎县为峨山县。长安四年(704年),以峨山、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鹤州。二十年(732年),改鹤州为业州。天宣元年(742年),改为思州宁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元和二年(807年),思州,奖州隶黔中道(其州、郡、县治地均在岑巩县境)。

  在汉代前期,思州为蛮夷之地。康熙年间进士、大学者檀萃因非常喜欢思州石砚,专程考察石砚的产地,并把它写进了《楚庭稗珠录》中。据《水经注》和民国《岑巩县志》记载:汉、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把思州划为“五溪蛮”地区,俗称“蛮溪”,居住在这一带的土人称为“蛮民”。在思州这片地域上,唐代还设置过“蛮州”,思州石砚旧时亦称“蛮溪砚”,由此可见,在“蛮溪”时期就有了思州石砚生产,“蛮溪砚”的称谓应是石砚有记载中最早的名称。

  而思州石砚的名称,主要因砚材产于古思州治地(今岑巩县思阳镇)而得名,后来人们又简称“思砚”或“思州砚”。据清康熙《思州府志·艺文卷》记载,思砚早在唐天宝年间就畅销于市,驰名神州。这时已有“思砚”或“思州砚”之名。

  思州石砚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因内含有天然的金星矿石,民间的匠人们利用金星矿石的大小、形状、颜色,精心雕刻成龙珠、太阳、月亮、花蕊、饰物等,让雕刻的意境更加灵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唐代之后,思州石砚又称“金星石砚”。思州石砚是中国历史上开发与利用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有文人赞曰:“水石殊质,云滋露液,浑金璞玉,惜墨惜笔”。当今的思砚保持了精湛的传统工艺,揉和当代艺术,造型奇巧而精细,结构复杂而严谨。雕刻有“双龙抢宝”、“单龙戏珠”“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犀牛望月”“喜鹊闹梅”“青松白鹤”、“松鼠偷葡萄”“鲤鱼跃龙门”“龟砚”、“蛙砚”、“金鱼砚”等上百种图案,优美而古朴。

  思砚不仅石色美观,且质地优良,它通体墨黑发亮,光可鉴人,又坚实如玉,细腻如肤;思砚上点点金星,圆如古钱、形如弯月,荧光闪烁。它具有工于发墨,贮水不干,耐磨不嶙,研汁如油,明亮生辉,惜笔惜墨等优点。在无水时,若哈气于砚中,便自出露液,即可磨墨写字。晋朝“书圣”王羲之台前摆的就是思州石砚,唐宋时期,思砚受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书画名人的钟爱,被明朝廷列为贡品,清康熙帝对思砚尤为赞赏,选作“御砚”收藏。清朝末期,思州石砚流传国外,在日本颇受欢迎。民国十九年(1930年),岑巩县制砚艺人聂宝善的作品荣获 “贵州省工业实业展览会甲级银质奖章”。从而,思州石砚作坊也相继兴旺起来,在全国名砚林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在他的亲自过问和关怀下,思州石砚的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到1973年成立了“岑巩县工艺美术厂”, 1979年,国家轻工业部将思州石砚列为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刻砚”的八大名砚之一。1995年,思砚在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03年,在第三届中国文房四宝当代名人名作精品砚大赛中获铜奖;同年9月,在第十届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上思砚获第二届“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殊荣,岑巩被省文化厅、文化部命名为“思州石砚艺术之乡”。 2006年3月,民间艺人张小平制作的《龙珠》砚,作为礼品赠送给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

  传统的思州石砚雕刻主要有“龙凤呈祥”、“双龙抢宝”、“喜鹊含梅”等上百种造型。工匠会根据每块石材的大小、纹理、造型等,设计出不同的雕刻方案,雕刻出不同的造型图案。传统上一方石砚从打胚到制成砚台须历30道工序,全靠手工,费时20余天,其敲、琢、雕、刻全靠手上工夫,工序一道比一道艰难,稍有不慎便毁于一旦。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一些现代工艺代替了手工操作,思砚改变过去的设计单一,造型简单的状况,在设计、造型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图案更加精巧,结构复杂严谨,工艺考究,题材广泛,无论是龙凤麟鱼,或是山水人物,都能浓缩其间,造型千变万化。在雕刻的艺术中,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保持了精湛的传统工艺,糅和当代艺术,造型奇巧而精细,优美而古朴,更多地体现现代岑巩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通过精心雕琢,在石头上打出了千年文化,一些地方民族节日、地方舞蹈等民族文化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每件思州石砚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思砚已成为宣传岑巩的一张“名片”。很多文人墨客以拥有一方思砚为荣,湖南、重庆等地很多书法爱好者都驱车前来岑巩购买,价格从500元至5万元不等,产品远销上海、山东等10余个省市。

  2014年12月,岑巩依托思州石砚文化底蕴,成功举办了“思州石砚杯”贵州省第七届行草书法大赛,在省内外书法界引起强烈反响,让全国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了解思砚、认识思州石砚。2014年,思砚被列为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州石砚多次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获得金奖,涌现出张小平、杨刚、杨长林等一批民间“能工巧匠”和“砚雕艺术家”称号。

  “文笔塔尖挥洒水墨灵韵,思州故地再涌国宝砚香。”2015年1月15日,“思州石砚博物馆”在岑巩隆重开馆,含展示、培训、办公、储藏等功能,设四个展区,采用实物、文字、书画、场景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传承思州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

  思州石砚由古时蛮溪砚、思砚、思州砚、金星石砚等演变而来的各种称谓,是经过千百年不断更新后,蕴藏着一次次质的提升。近年来,岑巩县加大思州石砚“名工匠”的培育,让思州石砚文化走进了校园,把思砚生产车间列为中小学生教学和实训基地。

  目前,思州石砚制作人员有220余人,这些工匠在当地“乡土人才”项目的大力扶持下,解除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后顾之忧,让思州石砚制作这门古老手艺重新焕发新生机,民间艺人每年雕刻石砚创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惠及贫困户60余户200人,为推进全县农文旅产业发展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民族文化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