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两水夹龙”瑶光寨

发布时间: 2020-07-07   作者: 王芳焯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巍峨高耸的青山界及其支脉一路携峰带岭逶迤而来,如同一个巨大的覆锅阵,最后直插清水江。隔河相望,地势山形貌似一尊硕大的龙头直饮江面,一个苗族村寨坐落于清水江与乌下江交汇处的山岭上,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栉比鳞次,掩映在一片翠色之间。

  这就是瑶光苗寨。

  瑶光旧名茂广屯、苗光, 明代永乐时曾设茂广屯,属五开卫隆里千户所,现隶属 黔东南州锦屏县河口乡。

  瑶光苗寨是锦屏、黎平等黔东地区通往贵州腹地的咽喉锁匙,其坐山朝江,河谷深切,扼清水江与乌下江交汇之当口,占据绝佳地形优势,在此安营扎寨易守难攻,实乃关冲险隘、兵家要地。此处亦是一块龙形风水宝地。凸峰兀立,雄踞两江,三面环水,人财汇聚,风水学有“两水夹一龙”“两水洗犁头,越洗越发有”之说。

  枫树是瑶光人的灵魂与寄托,被供奉为“神树”。村寨内外有古枫两百余株,其中有七棵三人合抱的巨枫,人们称为“七公树”,为最先入住的七个房族头人所植。

  瑶光上寨寨头“后百景”有一株巨枫,枝繁叶茂,形同巨伞,扑守村寨,村人奉为“树娘”“神树”,四时祀之不断。每年农历十一月交大雪后的第一个辰日是瑶光的“枫树粑节”,村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树活动,祝祷四季平安。

  漫步瑶光苗寨,犹如走进一段古老的静谧时光,一阵阵微风夹杂着古香古色的气息扑面而来……

  巍峨险峻的峰峦从清水江边拔地而起,耸入云天,一条蜿蜒盘曲的石阶古道缘坡而上,蛇形般钻进民居错落有致的笔陡半坡。宽敞光滑的青石板街串户相连、接寨相通,一直伸延至每户门口,沿路行走,即是人家。

  整齐堆砌的青石是村寨的另一个标志。由于地形深切,地势陡峭,寨民顺应自然,而又利用自然,大力沿河凿采大量青石砌坎筑屋,森严高险而垂直稳固的岩坎凌驾于刀削山体之上,成为村民繁衍生息的场地支撑,无不体现着先人睿智而彪悍的品性。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由乡绅牵头民间集资修筑4条主道18条横竖巷道交织横布,抬轿骑马穿梭自如。半山腰上,古树、古井、古碑、古道、古晒坪、古民居等入目不暇;古花石条2700多块,其中大小规格不同,青石雕花石水缸、青石花鼓墩、青石花园鼓等数目繁多。

  瑶光是一个看得见历史的古老山寨,组成村落的每一个物件都是会说话的精灵。村寨因树木林立而古朴,巷道因青石铺垫而厚重,山体因峰峦叠嶂而伟岸,风水因龙脉汇聚而奇特,历史因多元融合而璀璨……蓝天白云下,青石、树木、民居、道路等自然巧妙融合,两江环绕,苍山如黛,翠绿掩映,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深山古村图景。

  走过姜家大院旁的青石古道,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与岁月的结晶。人工凿錾的青石板铺满院坝,经过风吹雨打光洁如玉,可见当时其家世显赫。壁画上一幅《老河口图》栩栩如生,当年红军长征过瑶光的原始情形凸现眼前。

  1934年12月,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强渡乌下江,击溃国民党黔军主力杜肇华部,在此建立“瑶光镇苏维埃政府”,播撒下红色革命文化的种子。毛泽东在李家大屋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十六字令·山》,饱含着革命必胜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走进瑶光苗寨,如同走进了明清时期的江湖岁月,脑海呈现的全是活现在历史深处的烽烟岁月,浑然不知是这方山水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人文风物,还是人文风物孕育了人杰地灵的这方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