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仫佬族“祭牛节”

发布时间: 2020-09-28   作者: 梅正魁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贵州省仫佬族的民族传统节日除了“木佬年”(贵州仫佬族在1993年6月认定前称“木佬人”)“五戊大社”等主要民俗节日外,另一个重要的习俗节日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祭牛节”。

  仫佬族的“祭牛节”,是仫佬族人祭祀“耕牛”的民俗节日,亦称敬牛节、敬牛王菩萨节等,主要目的在于表达对于耕牛终年辛勤耕耘的敬佩和感谢。

  居住在黔东南州境内的仫佬族属于本地方的世居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总结出在哪个时候适合播种何种庄稼的经验。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以后,根据当地的季节时令,就可以开始耕田做好插秧准备了。于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就被仫佬族人的先辈们视为“开秧节”(即开始耕田准备栽秧的时节)。此日过后,牛就要开始辛苦耕田地了。因此,仫佬族人就将该日确定为“祭牛节”。

  说起仫佬族的“祭牛节”,这还与长期流传在仫佬族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牛原先是天帝之太子,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天帝的惩罚,被贬到凡间变成牛长期替人耕田地,并规定不得吃饭、食肉,只准吃草过苦日子。为了答谢耕牛为人们辛勤劳作,淳朴善良的仫佬族先人则将“太子下凡”变成耕牛之农历四月初八确定为“牛的生日”。尔后的每年这一天,仫佬族人都要用各种形式为耕牛过生日。

  “祭牛节”这天,仫佬族村寨的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牛圈周围卫生打扫干净,用糯米做成的“花米饭”(捏成小团子)、腊肉、鱼、自酿的米酒,有的人家还杀鸡宰鸭、煮玉米、上坡割新鲜青草等祭牛、喂牛,以此慰劳耕牛,让牛“愉快”地度过“生日”。

  制作“花米饭”的原料是将事先采集贮藏的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染饭花”的野生植物的花朵洗净,放入水中煮沸,将第一道水倒掉,再加入第二道水煮沸,待冷却后将用清水淘好的糯米倒入其中浸泡适度,沥干后蒸熟即成。颜色有黄色、黑色等。用此原料制作的“花米饭”色泽鲜艳,酥软芳香。“花米饭”做成后,与其它祭品一起,先喂牛,然后人才能享用。此习俗,居住在黔东南等地的仫佬族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以来,耕牛一直是农民耕田种地的好帮手。对于牛的辛苦劳作和奉献精神,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咏。例如,宋代散文家、诗人王安石写有“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的赞牛诗句;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亦有诗赞云:“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时至今日,农村尚有许多地方依然靠牛来耕田耕土。仫佬族的“祭牛节”,表现了仫佬族人民对耕牛的崇敬和爱护,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祈求年岁祥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朴素情怀与良好愿望,体现了仫佬族人民对其优良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