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天柱侗族过侗年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20-12-21   作者: 刘慧桥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侗年,侗语是“吃冬”的意思,有的地方也叫过侗年。关于过侗年由来,目前学界认识不一,民间也有多种解释。比较科学说法是与农历的“冬至”有关。“冬至”是我国农历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古代人们把“冬至” 看作新年之始。侗族是百越人中“骆越”的后裔,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今天广东和广西。侗族人不统一在“冬至”过节,而是各村各寨轮流过节。

  居住在天柱县一带的侗族群众,过侗年的由来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散居住着群蛮和百越民族,一直还保持其原始部落氏族生活,文化低野。而各氏族不相统属,自相战斗杀戮。所以人口稀少。所谓百越蛮族,即言其部落的众多。自战国时代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南征百越,西定黔中,遂领有今贵州东部及湖南、江西之地。待楚灭越国,并领有今浙江及闽北,遂掩有长江流域南达五岭东至海的领域。此时群蛮百越诸部落,率皆震于楚国的兵威,纷纷举族迁徙。其中位于珠江流域的“骆越”人,有的迁进今天的越南,有的迁入今贵州天柱、锦屏一带。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南方边防的军事统治,派兵南征越族。这时,在长江和珠江下游生活的又一部分“骆越”人,为了逃避战争带来的危害,又纷纷举族迁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迁入天柱定居。

  “骆越”人迁居天柱前,天柱这里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但人口相当稀少,而迁居天柱的“骆越”人数远远多于当地土著居民的人数。他们迁至天柱后,与当地土著人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相互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土著居民的语言就慢慢被“骆越”人的语言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侗族。

  “骆越”人来到天柱时,这里的土地尚未开发,当地居民仍处于狩猎阶段, “骆越”人虽然在珠江和长江中下游较为落后。相比之下又比当地人先进得多。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中原冶铁技术已开始传入了珠江流域,部分“骆越”人就已开始学会了冶铁技术,学会了打制铁农具。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了整个珠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生活南方的越族人在农业生产中也使用上了铁农具。“骆越”人迁居天柱后,也把这一先进生产工具带到了天柱。他们联合当地土著居民,着手开发当地肥沃的土地资源,在有水源的土地上围水造田,种植水稻,在房屋前后空地上种植蔬菜等庄稼,并圈养家畜,连续几年农牧业皆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感谢上苍的保佑,庆祝粮食的丰大收,居于高酿(含石洞)的“骆越”人和土著人协商,决定在粮食收成后的农闲十一月前后“冬至”这一天,各家各户杀猪宰羊、杀鸡祭祀祖先,并开展家族与家族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斗牛、斗乌、唱山歌、跳舞、玩山、婚娶等活动,得到了众人的支持。结果,在“冬至”一天,这方侗年过得热热闹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协调了人际关系,而且增进了村寨之间有友情和物物交换。后来,这一活动也被天柱其他地方侗家效仿。随之,在今天的雷寨、邦洞、蓝田、坪地、渡马、坌处等地侗家也先后轮流进行祭祖,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久而久之,高酿地区过“冬至”的这一活动则演变为天柱侗家的传统节日——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