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勇敢的舞龙嘘花节

发布时间: 2021-02-22   作者: 张少华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舞龙嘘花 (资料图)

  台江县每年的元宵节,又称疯狂的舞龙嘘花节,或“勇敢者的节日”。2009年9月,《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远古时,人们为寄托美好生活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时人们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舞龙灯”在汉代民间就已经开始了。据民间《龙灯歌》唱:哪个朝代舞龙起?哪个朝代亮的灯?自从汉代舞龙起,唐宋朝代亮的灯……

  唐宋时期的舞蹈表演队演出中,“舞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也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人们把“龙”称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人们在生活中风调雨顺,四季丰收,来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每年的元宵节,台江城关及城郊附近的苗族村寨以及革一、台盘、施洞等地的群众,均编扎龙灯玩龙。到正月十四、十五,聚集到台江县城举行舞龙嘘花活动。每年除夕之后,

  人们都进行龙灯、狮灯、以及花灯故事的编扎活动。在台江地区,龙灯一般有硬颈龙、节节龙、草把龙,灯有狮灯及花灯,俗称“三龙两灯”。硬颈龙是用竹篾及竹条扎编,节节龙是用竹篾编制成单个小笼后,再用一条长长的纱布包裹,再用笔画上鳞片而成;草把龙是用稻草编扎而成,由小孩子或妇女们玩耍,民间认为草把龙是最大的龙,大家都较为敬畏它。

  台江这里为什么要耍龙灯呢?有两个传说,一说唐朝丞相魏征梦斩金角老龙后,老龙托梦给人说,要人们在每年的元宵节把老龙身影在人间舞动,说明老龙仍活在世上,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另一说是远古时苗族的祖先是鱼,与龙同为宗族在水中生活,后来在龙的帮助下,人才爬到岸上生出了手脚,变成了人。这种说法,与《苗族古歌》中的《十二个宝》中的传唱同为一炉:即传说远古时,苗族的始祖妹榜妹留生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就孵出了人类始祖姜央和龙、虎等动物。据说玩龙灯是为了纪念龙帮助人类爬到岸上生出了手脚的恩德,才举办龙灯会,以感恩龙王,同时促成人间年年风调雨顺。

  每年的龙灯活动,均要举行祭龙仪式,请龙出水。祭龙仪式以每条龙为单位进行,由众人推举出龙头主持,时间选择在除夕之后的单日,如初三、初五、初七出龙,不准用双日,双日出龙不吉利。出龙时的祭龙地点,是选在靠近水的清静地或井边举行。因为龙是生活在水里,没有水的地方是请不出龙神的。请得龙神,即编扎龙灯。台江民间的龙灯制作手艺,是代代相传,堪称一绝。所制作的龙灯都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制作龙灯的同时,还要制作与之簇拥的各种花灯故事。故事灯多为“鲤鱼”、“乌龟”、“螃蟹”、“蚌蛤”等以及很多花篮。

  龙灯编扎完毕后,就选择在初七或初九出龙,扛着龙敲着锣鼓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出龙前要举行祭龙仪式。祭龙仪式即是敲锣打鼓扛着龙到寨子边的菩萨庙烧香纸杀公鸡祭祀,之后才扛着龙去走村串寨拜年活动。龙灯拜年,一般先从本村本寨开始(但也有如打革坝寨子是烧龙的前一夜到本寨拜年,即正月十六晚上),然后往相邻的或其它关系密切的村寨去,村与村,寨与寨龙灯相互拜年,要求有字帖相邀或相告。通过龙灯拜年,增进村寨之间的情谊,促进团结,更有甚者结成龙亲家,龙兄弟,世代友好。

  龙灯拜年每到一户,都由龙头高唱贺词,其他人附和,比如龙头唱道:“今日龙神到贵府,贵府贵人有弘福”,“门前长棵摇钱树,不落黄金就落银”,其他人跟着附和说“是啊!”、“好啊!”此时,主人家就焚香烧纸祭神龛,祭龙神,并及时端出自家酿造的米酒,满满地敬上龙头和其他龙把式,并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给拜年的龙灯红包,燃放鞭炮以答谢龙神的恭贺。龙灯拜年的贺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辞章,由龙头视情况现编现唱。如某家某户刚刚诞生一男孩,龙头则唱道:“祝贺你家生贵子,生得贵子福满堂”。主人全家自然满心欢喜。到做生意人家则少不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恭贺发财的唱词。

  自2006年以来,台江县委、县政府为发展旅游,鼓励苗族村寨群众办龙灯,每年都在此期间举办龙灯、花筒、花灯比赛活动。龙灯在各村寨拜完年后,十四、十五就集中到县城关来,届时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龙灯舞动、花筒四溅,此起彼伏。观灯看龙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活动中、舞龙的人脱光上身、光着身子舞动龙灯、接受嘘花、还口中高喊着“花来啊”!“花来啊”!

  爱好嘘花的人家,每年都准备了若干用火药、芒硝、铁屑做成的花筒等候在恰当的路段,等待嘘龙。一些商家看准了商机,每年在此期间制作了很多花筒,到舞龙嘘花的路段设点摆摊销售。许多爱好嘘花的年轻人不惜重金,甩手花上几百上千元钱购买花筒嘘花。那些嘘花的人群,将花筒捆绑在凳子上,待龙灯靠近时就点燃花筒,扛着凳子去嘘龙。嘘龙的花筒此起彼伏,声声呼啸,长长的烈焰直喷龙灯,龙火交织,场面煞是惊人。面对来势汹涌的花筒烈焰,舞龙人虽然冒着被熏烧的危险,但并不逃之夭夭,而是就地左突右窜,巧妙地避开长长的火舌,任花筒嘘喷,也让观众大饱眼福。也源于此,有人称之为“勇敢者的节日”,或疯狂的节日。是夜,整个县城每条街道均灯彩飞扬,人声鼎沸,龙腾狮跃,火树银花,让人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元宵节后的第三天,即正月十七日,人们便在这天送龙神下海。每条龙灯,都要举行烧龙送龙神下海仪式。在溪边或河边烧香纸,进行烧龙仪式,送走龙神。

  亥年的元宵节,笔者有幸参加了打革坝苗寨的烧龙仪式。据寨人介绍,该寨有张、杨、陆、顾、熊、聂、陈、李、刘等十二个姓氏,玩龙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认为玩龙灯是“牛鬼蛇神”而被禁止,可是村寨群众仍然冒着政治风险,用锅盖当锣敲进行玩龙。直到2006年由政府组办后,寨子才大张旗鼓地玩龙灯。当年寨子的龙灯参加比赛获得“台江首届舞龙嘘花硬颈龙”第二名,此后的许多年,该寨的硬颈龙到县城参赛均获得名次。在烧龙的头一天晚上,大家扛着龙先去祭了寨子的菩萨庙,之后再到寨子中钻进每家每户去祝福,每家每户都烧香纸,鸣放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打革坝寨子在多年的玩龙中,与附近的台雄村、洋汪村、石板桥寨结成了“龙亲家”。正月十七烧龙的这一天,打革坝把台雄村、洋汪村、石板桥三个寨子的“龙亲家”都邀请到寨子来“吃龙肉”,“喝龙酒”。酒席上四个寨子的人们相互劝酒、竞相祝福,都希望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亨通。节日之后,大家就各自忙于自己的活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