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天柱:特色文旅助村民吃上“旅游饭”

发布时间: 2021-06-22   作者: 龙本英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最近游客特别多,油茶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小吃,来玩的游客都要到店里吃上一碗,收入最高的一天达5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感到很满足。”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王大哥开心地说。

  近年来,天柱县依托人文历史、山水资源,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全域旅游,把乡村旅游作为天柱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做亮品牌、做强基础、做成规模、做高标准”,充分发挥“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坌处镇三门塘旅游4A级景区,让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展现出人文历史、记得住乡愁的村庄,成为不要门票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从天柱县城出发,行程约40公里,便来到坌处镇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地方——三门塘,一条蜿蜒有序的青石板路从村口向村内缓缓延伸,道路两旁,一座座清雅古朴的吊脚楼、窨子屋坐落在清水江与青山环绕间,房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弥散着浓浓的乡风古韵。再往前走,却看到一座精美的欧式建筑,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大门正上方横塑有“刘氏宗祠”四字的古建筑物,阳光照耀在正门上,巍峨壮观……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让人陶醉其中。

  据了解,天柱县境内40多个姓氏的侗、苗族群众先后建起200多座家祠,形成清水江流域家祠古建筑群,至今有近100座家祠依然保存较为完好,被誉为“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堪称“中国之最”。目前,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家祠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国家级2座、省级2座、州级19座、县级27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门塘刘氏宗祠、远口吴氏总祠和白市杨氏先祠。

  三门塘是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被誉为“木排漂来的侗寨”,也是天柱县有名的景点之一。全村共432户1700余口人,于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30多年,光绪初年维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门面牌楼,三门塘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最为迷人,堪称北部侗族地区露天民俗博物馆。

  在三门塘,看到的都是文化,里面既有各地家风建设的展馆,也有祠堂对联、祠堂古训,还特地将县内各大祠堂正面照集中展览,把三门塘景区建成集家训文化、研学活动为一体的家风传习研学基地。如今的祠堂有聚会、会餐、议事功能。中国“忠孝仁义智勇”等传统文化融化在祠堂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没想到贵州天柱县还有这别致的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乡村文化,以及独特的村容景致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绝佳景区,这次来鉴赏文化,品尝美食、看娱乐节目……真是值了,朋友们看见我发的朋友圈也都想过来看看。”从浙江过来旅游的丁女士对天柱县乡村旅游赞不绝口。

  “打了这么多年工,现在终于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一点小事业,在家门口经营农家餐馆,一天挣3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正在为客人服务的杨大姐高兴地说。

  如今的三门塘,紧跟天柱县乡村旅游开发热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农家小吃店等,发展养殖和农业观光采摘,让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增强党员意识,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泽平说。

  今年以来,天柱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天柱县共接待游客201.0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2.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