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银从远古走来

发布时间: 2021-09-13   作者: 姚瑶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自治州地处贵州东南部,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年中有130多个民族节日,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不管是官方举办的节日、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节日,苗族女子清一色身着盛装,闪亮的银饰不可或缺,盛装下的苗族女子在阳光下舞蹈,别有一番情趣。

  银,作为装饰、生活实用和珍宝藏值,一直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苗族人民对银饰如痴如醉的喜爱,从骨子里是对远古的崇拜和记忆。

  迁徙对苗族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迁徙构成了苗族历史叙述中的重要内容。这使我想到苗族始祖蚩尤,“尤”为部落名,与“由”相通,为农耕之意(“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因此“蚩尤”可释为“农耕部落”。由于他们发明了先进的育苗技术,所以后人把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蚩尤是苗族的先祖,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神话传奇,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在这场史诗般悲壮的战争中,蚩尤战败,黄帝统一了华夏。蚩尤部落在涿鹿大战之后背井离乡迁徙蛮荒,隐忍亡国之痛。蚩尤不仅为天子作为战神所祀,在苗族生活的地区也有很大的“魔力”,精神图腾激励一代一代的苗族人。

  “败了的王,迁徙的游民/与一条猎狗,无限亲近/我们是生死兄弟//斩下牛头,祭祀上苍和神灵/头顶蓝天,赤脚跪地/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了生息。”我在一首长诗如此写到那一场战争。涿鹿之战,第一次大型战役已经写入中华文明史,为冷兵器时代抹上浓烈的一笔。

  蚩尤部落退到洞庭湖一带,逐步形成“三苗”部落联盟。商、周时期,称为“南蛮”,随后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秦、汉时期,在战争的逼迫下,苗民不断向西、向南搬迁,到达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区。到了唐代,云南的南诏国出兵四川和贵州,抢掠了大量的财物和人口,苗族因此而流入云南。元、明时期,苗民为逃避战乱,逐步迁移到文山、红河,有的越出国界,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战败、逃亡,蚩尤部落以三苗之势继续抗击入侵的黄帝,之后一路迁徙。一支从广西融水溯都柳江抵达黔东南,最后一批迁徙到现在的凯里一带。据《苗族古歌》唱词说是南北朝时的“牛年”六月十九日,是汉皇“昱”(苍梧王)执政。照此推算,苗族先民抵达今天的凯里至今已有1500多年。

  种种这些,银有着持久的记忆。

  穿在苗族同胞身上的银饰,是荣耀,是远古崇拜和家庭财富的展现,更是历史推进和一路迁徙一路生产的重要记录。苗族先民的迁徙历程对苗族的文化、生活习俗、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银饰、刺绣和蜡染成了苗族历史叙事的主要成分。从苗族银饰上的图案、制作和工艺可以看出迁徙历史对苗族有着重大的影响。苗族同胞对银的珍视和喜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小孩出生,要备一套银饰品;姑娘出嫁,一身银饰价值十多万元;连老人过世,入殓时也要配以银饰品。

  我们看到身着银饰盛装的少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向你展示最美丽的一面,由此可见,苗族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民族。

  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一个个的小坠件,强烈的表现了迁徙的遗风。在银饰脆响中,人们越过了一道道山梁,淌过了一道道河水,前呼后拥,互相照应,永不失散。

  当我长久凝视挂在墙上的银饰,古老的图案历经岁月沉浮依然保持着铮亮,隐隐约约在诉说着一路的艰辛,仿佛有银饰脆响陪伴耳旁,久久挥之不去。

  在中国,银文化历史悠久。苗族先民历经征战、迁徙以及图腾崇拜是银饰制形的基础,《述异记》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觗人,人不能向。”这个部落发明了刑法、武器和宗教,这是维护内部团结和统一法宝,这三大发明对装饰用银及其制形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苗族先民为了铭记自己发明创造的武器、刑具、宗教及其生活的古老家园、迁徙线路等,选用银制作成银饰而随身保存祖先功绩并以此炫耀自己。

  两汉时期,银作为货币通转全国。苗族先民用银作为首饰就这样得以流传了下来,并在后来时间里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今天看到的银饰造型各异、图案各异,是苗族人民对远古崇尚的承传和创新,用银保存记忆。

  一块块银条经过熔化、锤炼、拉丝等技艺,变成一个个小零件,再组合成一件件精美的饰品,每一步都凝结着银匠师傅的智慧和心血。

  来自凯里市下司镇淑里村的潘雪,1997年出生。从小时候起,潘雪跟着银匠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张永富师父学习加工银饰,贵州财经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和同学们一样留在大城市找安稳的工作,而是第一时间回到老家跟着师父学习打银饰。当学徒时,潘雪坦言并不顺利。女孩子本就力气就小,制作银饰却需要不停地敲敲打打,冬天天气寒冷时,银水还没有成形就已经变硬,在变硬之前得加快速度。这个95后的女孩笑道,这些困难比起制作出一件银饰带来的愉悦心情,就不值一提了。

  在黔东南,苗族女孩一出生,家里就开始为她准备一套银饰盛装作为将来的嫁妆。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女子生活中的一部分,潘雪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样,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银饰盛装。

  刚开始她不相信这些银饰都是手工制作而成,她目睹了师傅的精妙技艺,她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她也想成为一个能做出一身银饰盛装的手艺人,把梦想融进银饰里。

  我见过潘雪的银饰作品,延续着苗族银饰锻制的文化底色,加上自己的创新,别有一番风韵。比如蝴蝶妈妈平安锁、拉丝牛头吊坠、竹节手镯……苗族文化的传统元素随处可见。

  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这个苗族女孩尝试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制作银饰的过程,让“银饰锻造”技艺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传承与创新,用年轻的方式唤醒非遗,让苗族文化与时俱进。

  认识杨平生纯属机缘巧合,一次外省来的客人要求去现场观看银饰制作过程。

  接待我们的是非遗传承人杨平生。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制作《铜鼓银饰》全过程。

  银饰锻造工艺无疑是杨平生的祖传技艺,出身银匠世家的他十岁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艺,出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他每天清晨七点开始学习,直到夜里十一二点休息,一直坚持到了二十一岁出师。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毅力,在黔东南基数庞大的银匠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了非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我有幸见证凯里市2019年“五·一”职工劳动竞赛技能大比武银饰技艺大赛全过程。在操作现场,选手们全神贯注,手持工具,熔银、锻打、錾刻、拉丝、镶嵌、焊接、缠绞、拼接、修剪等工序认真操作,处处都透露着紧张与忙碌,熟练的操作展现了选手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从他们手上诞生的一件件银饰作品,都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匠人精神”。

  对于银匠的这门技艺,杨平生抱有一种近乎虔诚、苛刻的态度。哪怕一件没有任何纹饰的光面手镯,他也会比别人多花上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去精心打造,力求尽善尽美,“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让银饰有银匠的体温。这样的定情物才有真心实意。”杨平生坦言,打银饰是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打进去的。

  工作之余,他更是醉心于银饰原创设计,他最满意的作品是自己的铜鼓银饰系列,这一系列作品做工精细,造型极富特色,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深受市场的认可。

  历史滚滚,从不停歇。银饰从远古走来,先民们从血染的沙场走到今天,伴随苦难、伴随欢歌,一路银饰脆响,自豪地表达着内心的英雄情结。

  听,银饰脆响的声音不绝于耳,从历史的幽暗处、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我闭上眼睛,倾听来自远古叮叮当当的声音。恍然间,缀满银饰一路舞蹈的少女和吹奏芦笙一路歌唱的少男,翩翩向我走来;古老的先民筚路蓝缕从历史的幽暗之处向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