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去猫猫河

发布时间: 2022-02-22   作者: 姚瑶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我为什么去猫猫河村?只缘于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村庄。

  “河呢?”我问村支书余晓成。这个爱笑的年轻人告诉我,猫猫河就是老虎一跃就过去的小河沟。我也笑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或无意间就放大了自己的故乡,这是豁达,也是自信。

  从雷山县城开车出发,到达猫猫河村时,仅过去几分钟,但却能在这里感受到难得的宁静。站在村口,隐约间可以听见银饰脆响,古老的先民筚路蓝缕迁徙到此,肯定在河边驻足良久,水里飘着浮萍,有水的地方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所谓临水而居,这一方山水一定会给他们带来福祉,所以他们选择留下来繁衍生息。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游览贵州。他饱览青山绿水,却每每为食宿无着落而苦恼。“五里,过一寨,排门入,居人颇盛。半里,复排出一门,又行田塍中。一里半,叩门入旧司,门以内茅舍俱闭,莫为启。久之,一守者启户。无茅无饭而卧。”“又半里,复得一村,入叩之,其人闭户遁去。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

  守着绿水青山吃旅游饭,雷山大力推进文化体验游、避暑康养游、乡村休闲游、茶旅深度游、农耕体验游、体育健身游同步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如果徐霞客身处当下的时代,比如此刻,和我一样站在猫猫河畔,他肯定没有如此的烦恼。

  如今,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雷山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优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名片,提出了实施“全域旅游”的战略决策,在实施“全域旅游”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猫猫河村距离雷山县城很近,就像藏在花园里的一个小庭院,少了喧嚣多了宁静。所有到过猫猫河村的人,都愿意把这里当成故乡。

  猫猫河村有着沉甸甸的荣誉: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绿化千佳村、农村卫生村、农村节能村等多项殊荣。在村委办公室,我逐一浏览放了两屋子的荣誉牌和荣誉证书,时间和岁月虽然给它们以旧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一次被擦亮。从收到第一份荣誉开始,每一届村领导都倍加珍惜,构成了村子的精神力量。

  猫猫河村顺势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表演队,发展手工刺绣业、特色养殖、农家乐、民宿等,并组织培训村级导游,提升村民的旅游接待能力,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乡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无外乎是留住乡愁的情怀,努力营造一个让人找到故乡、留在故乡的空间,让乡村成为当代人安放乡愁、寄托田园生活梦的地方。

  苗族人民对枫树和蝴蝶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在猫猫河村的半山腰上,特意收集了几片枫树叶,夹在书本里。

  枫树是苗族村寨的图腾树、风水树、护寨树,有着神圣的意义。

  在猫猫河村可以看见硕大无朋的松树、枫树,树木挂上“身份牌”,写明科属、保护级别,温馨提示保护法规,既给群众传授生物知识,又教育群众依法护树。顽强的树木向蓝天伸展开去,它们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追求?达尔文说,生物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它在朝着更进步和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翩翩起舞的蝴蝶,如梦如幻,翅膀上花纹的形成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结果,灰暗的、鲜艳的,我从翅膀上窥见时间的久远。

  2018年,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辖区内巡护时拍摄到一种褐色底白条斑纹的蝴蝶,经鉴定为孤斑带蛱蝶。孤斑带蛱蝶是首次在贵州被发现,为贵州省新纪录。至此,雷公山保护区蝶类纪录从2007年《雷公山景观昆虫》一书鉴定的119种增加到129种。

  从相关资料获悉,贵州已知无脊椎动物达10400余种,被称为“中国的物种基因库”,特别是蝶类资源丰富,其中雷公山上的雷公山金灰蝶更为中国独有。大自然给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物种因地制宜选择了这块土地。

  苗族无论迁徙到哪里,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无处不在,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调适内心世界……千百年来,猫猫河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保护山山水水、树木花草。也正是由于森林生态环境植被保护完好,才使得这里的生物能够大量繁衍和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对促进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物竞天择。每个物种有它的生存空间,在研究物种演化过程中,解译物种演化的秘密很重要。无疑,猫猫河苗寨可以给出一个生态样本。

  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物质高度丰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严重冲击,许多物种消失或濒危。如何维护生态平衡,成了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你进入猫猫河苗寨起就可以感受到村民对生态的重视,每一寸土地都被他们合理利用起来,水果、蔬菜、草药……这里有你所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植物,一百多棵古松挺拔于苗寨,仅芦笙场上就有三十多棵高大挺拔的马尾松,这些苍翠的树木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猫猫河畔,我蹲下来,凝视一只蝴蝶。

  蝴蝶,是苗族人的崇拜之物。

  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为寻找种稻的土地向北进发,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生活资源的争夺战,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战败,战败的九黎部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振聋发聩的苗族大迁徙。

  为了逃避战乱与追击,苗族先民离开故土中原,渡黄河、过长江,秦汉时期先后迁入山多地少的贵州,部分苗族先民来到苍莽的雷公山,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蝴蝶图腾跟随浩荡的迁徙队伍,一路生生息息。我凝视一幅蝴蝶苗绣,活灵活现的苗族元素绣品让这个村子声名远播。晚上和我一起喝酒的村民余武,由他创办的猫猫河蝴蝶苗绣体验馆,把苗寨风情和民族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接待每一位游客。因为村子的纯粹、独到,新兴的苗绣产业培育了非遗传承人任永敏等一大批优秀的绣娘,带领苗族妇女同胞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猫猫河畔,我看见无数蝴蝶在翻飞,仿佛在诉说遥远的故事。

  猫猫河村的吊脚楼因山就势而建,村民顺坡而居,屋脊鳞次栉比,十分壮美,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地形地貌的建筑理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善待,也符合现代科学原理。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可能正确认识神奇的自然界,只能把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看作是神灵的恩赐或惩罚,把自然现象加以崇拜,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例如被建筑界赞誉为“民族建筑之瑰宝”的吊脚楼就是实践苗族生态伦理观的典型代表。

  苗族人民修建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村子里行走,在半山腰上看到几座土窖,村民们以掘进的方式,在石头里凿出一座土窖,用于存放红薯。这充分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就有什么样的适应生态环境的民居,体现了苗族人民寻求住所与自然环境最佳适应状态的追求。

  人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必须与大自然保持高度的默契,如果丧失了感知、互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必定会产生隔阂。

  再小的的河流,哪怕一沟一壑,都有自己的源头和故乡。我俯下身子,在猫猫河畔拾起一块鹅卵石,它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我不得而知,但它定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见证猫猫河村的发展与繁荣。

  地球已经形成四十多亿年,人在地球上只出现了两百多万年。看看河边经年冲刷的石头以及从石头与石头空隙间长出来的蕨类植物,我瞬间感觉人类的渺小。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期,或许我手上这枚石头就来自4.8亿年前的岩层。那一瞬间,这一枚石头凝结了所有的古老。

  此刻,时间选择了静止。我在思考,我们的源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