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有个地方,叫岜沙

发布时间: 2022-05-31   作者: 杨玉平 姚 宁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这里的生命永远都是绿色的。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是这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这里千百年来一直保存着完整的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古朴深厚,原汁原味。

  这里的节日很个性,而且都与爱情有关。

  这个地方叫岜沙,一个让世界魂牵梦萦的苗族小山村。

  以树为神的苗寨

  岜沙,苗语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鸟瞰岜沙,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一个纯绿的世界,一处隔绝喧嚣的世外桃源。高大的香樟树、香枫树、松树、荷树……先后登场,香远益清,拥抱着岜沙大地,呵护着岜沙人民。满眼的生机与憧憬,彰显着岜沙人的生活高度。

  树既是岜沙的图腾,也是岜沙的守护神。世人对树木都很爱护,但像岜沙人这样把树当作守护神来敬奉的,实属罕见。传说岜沙曾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当年,蚩尤在征战涿鹿失败后,其兄弟率残部向西南撤退,岜沙先祖就是这次迁徙的开路先锋。在与世无争的漫长岁月里,岜沙人与树为友、与林为伍,生于林,死于树,生生息息。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他们敬畏每一棵树,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每一棵树,爱树、护树、敬树、发展树,是岜沙人世世代代无需提醒的自觉。

  置身岜沙,随处可见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枝繁叶茂、翠如碧玉、浓阴蔽日、层林尽染。大风一吹,满寨松涛滚滚。从古到今,岜沙人从不轻易滥伐树木,若确有所需,都得商量着办,不能随心所欲砍伐树木,正因如此,岜沙森林原貌保存得很好。但岜沙在历史上也有一次罕见的“砍树行动”。那是在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和爱戴,岜沙慷慨敬献寨前小山头那棵千年香樟树。香樟树出寨那天,全寨男女老少夹道相送。为作纪念,事后不久,当地在那棵千年香樟树原址处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取名为“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为了防止树蔸腐烂,特意将之挖出,剔净泥土,安置亭中,圈以栅栏,以作保护。立于亭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哪怕只是一次小发呆,也能让你心如止水、佛心满满。

  跨入岜沙生态寨门,一阵阵芬芳从林中飘来,让人神清气爽。春的香、夏的爽、秋的美、冬的甜,好像有旋律的声音,带来的不仅是一段唯美的感官体验,还能通过意境与氛围的营造,激发人们对各种美好的联想。在岜沙人的文化理念中,一棵树就是一个神灵,这里的树不仅有生命而且还有灵魂,越是古老的树木就越具神性。古老的神话与树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岜沙是有故事的地方。二十一世纪初,从江县林学会对岜沙的树木来了一次大摸底,用中英文标注挂牌的古树就有上百株。倚山顾盼,面对郁郁葱葱的古树,当地老人会轻声告诉你,这棵是观音的化身,那株是财神的转世……林林总总,目不暇接。难怪余秋雨先生在《我本是树》里说:“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矫情而透明。”行人至此,往往会轻轻抚摸古树树干,并虔诚一拜。

  树与岜沙同根,也是岜沙的生命。岜沙有三棵别致的“树”,分别为“生命树”“消灾树”“常青树”。生命是多彩的,更是永恒的。岜沙人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旦有婴儿出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其种下一片树,让树林伴其生命永恒成长,这便是岜沙的“生命树”。与此同时,岜沙人在15岁之前,要到寨里选定一棵“幸运树”。逢年过节或身体有恙,就去祭拜,这谓之“消灾树”。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去一寸木。在岜沙,凡是生长得有树的地方,就可能是一座坟茔。因为岜沙人去世后全都埋葬在森林里,不建坟茔,不立墓碑,也不扫墓,而是在其葬身处种上一棵树。以树延续生命,生生不息,永不褪色,这棵树叫“常青树”。

  以树为荣、以树为尊、以树为命,这是岜沙人树合一、同归自然的生命哲学。岜沙古树,是慈祥的老人、彪悍的汉子、温柔的少女,或庄严持重,或笑脸常开,或热忱大方,默默地迎接各方客人。

  有了岜沙这个蓝本,何愁找不到乡愁呢?

  古老“情人节”的圣地

  岜沙有许多有趣的节日,如苗年、芦笙节、吃新节、映山红节。节日不仅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而且都穿插有与爱情相关的故事。

  “守垴”是苗语,指守护寨子的意思。在过去社会治安不太稳定的年代,“守垴”是岜沙青年男女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安定了,“守垴”则渐渐被赋予了爱情的新意。岜沙有五座“守垴”坡,分属各自然寨,那是岜沙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天堂。一年四季里,大凡岜沙过节,“守垴”必不可少,且时间不短,一连好几天,甚至十余天,特别是在苗年,逢闰年时就得举办两次“守垴”。“守垴”坡上,岜沙青年男女跟着节日的步伐相识、相知、相恋,最后走进新婚殿堂,这是多么美好的旅程啊!

  岜沙吃新节,又名“情人节”,在每年稻花飘香的古历六月举行。

  说吃新节是“情人节”,一点儿也不为过。在节日期间,还有一项压轴节目——荡秋千,以荡秋千寻找意中情人。岜沙每年结成连理的情侣,基本上都是通过荡秋千认识的。荡秋千就像当今电视里的“相亲节目”一样,将一对又一对有情之人送到幸福的彼岸。

  荡秋千,岜沙与别的地方差不多,都是将浸湿的糯米草织成绳子,然后系于树林中高大的古树枝丫上,形成一个垂直的“U”型,绳子系得越高越好。人踩在绳子上,用力一蹬,就会自然地在150度角内来回摆动。但岜沙荡秋千还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整个荡秋千活动往往会持续三至五天,而且都在“守垴”坡森林里荡。用于荡秋千的古树要有吉祥之传说、爱情之象征。荡秋千当天,姑娘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三五成群,早早便来到秋千堂,悠然自得地荡着秋千,等着小伙子的到来。一旦见到中意的小伙子,就故意把秋千荡得高高的,吸引心上人。在秋千堂里,秋千若是荡得越高越久,说明越是情投意合。此时两人便会跳下秋千,告别同伴,手挽着手大大方方地走出秋千堂,在森林里找个僻静之地,编织爱情美梦。若是秋千荡得别扭,两人也不会生气,相约再荡上几个回合,交个朋友。为了找到意中郎君,姑娘会耐心等候。

  岜沙秋千到底荡了多少年,岜沙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从悬于古树枝丫上陈腐的断绳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岜沙人荡秋千的历史与千年古树同在。“两情拧一条绳,两人对唱一首歌,栓于古树下,荡在天地间,岜沙秋千荡千年……”这首醉人的曲子又轻轻萦绕于山头,回荡在林间……

  战国遗风的保存者

  走进岜沙,仿佛来到了一个远离凡俗的地方。这个距从江县城6公里远的苗族村寨,被民俗和民族学家誉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苗族远古战国遗风的完整保存者。这里依然还保持着完美的苗族风俗,穿着最古老的苗装,梳着最古老的苗族发型,说着最古老的苗语,一切都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紧紧联系在远古祖先的遗制中,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岛”。

  岜沙亮相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当地苗族同胞特殊的装束,尤其是男性居民奇特的发型。这里的男子崇尚武力,清一色挽着发髻,苗语叫“户棍”(即用镰刀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将剩余部分束于头顶,盘成鬏髻),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筒大简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护林,出寨巡哨,魅力无穷。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色古香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引人瞩目。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战国的遗风。

  话说到此,真得佩服岜沙人的执着,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更何况岜沙距从江县城又那么近,却还在蓄发挽着发髻。有人说这是对祖先的尊敬,没有“户棍”就会脱离祖先的庇佑。还有人说这是对树木的崇敬,因为岜沙从开寨以来都住在山坡里,一切都离不开树木,从树木那里得到了不少东西,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生产生活中,尽力按树木的模样装点自己、规范行为。“户棍”成了岜沙男子的标识,也演绎了岜沙远古的神秘文化。

  这里的男子从三周岁起就开始在头顶蓄留长发,待年满十五周岁举行“成人礼”后,长发便束成辫子挽于头顶,以示成年。岜沙“成人礼”一般都在腊月举行,仪式当天,同房族里年届“成人礼”的男子便会主动相约捉鱼煮酸汤,再捉两只鸡、一只鸭。中午时分,将做好的饭菜摆放到族里经常聚集之地(也有摆在家中),然后请来族中十六周岁以上的全部男性吃上一顿饭,就算是成年了。开席前,先由寨老祭拜天地和祖先,然后一一为他们剃头,梳成“户棍”。从此岜沙又增添一批新鲜的力量。

  西汉《淮南子·齐俗训》载:“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一也。”岁月悠悠,“户棍”一直在维系着岜沙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承载着岜沙汉子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凸显了岜沙苗族崇尚生活、崇尚生命、崇尚大自然的价值观。

  300多户人家的岜沙苗寨就这样在这片幽静的大森林里世代相守,编织着一幅壮美的山水田园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