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千年湘菜 香飘万里—— 读李田清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

发布时间: 2023-08-24   作者: 李家禄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受其获取能量的方式影响。人类蒙昧时代茹毛饮血;学会利用火,改变了人类心智,从此逐渐与动物世界脱离,迈向文明社会的初始驿站,并让人类祖先以群居的方式结村寨而居,构建起影响至今的村寨乃至城镇的社会生存范式。

  人们获取食物的种类或烹饪方式,受地域等自然环境影响,也受时令等季节气候影响。流泛于舌尖上的美妙食物味儿,影响和决定了一个村落村民的身体机能,影响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会厚植起一个村落或地区的文明形态。我们从作家李田清《千年大院子:久安背》中,看到了一个古老湘中村落的文明风俗,闻到了飘香千年的舌尖上香味儿,知晓了为何湘菜会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经典,无数湘籍子弟靠着湘菜手艺走出潇湘,走遍神州大地,赚钱养家,投资创业,让美妙湘味儿香飘万里,在满足人们口舌之欲时,也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系数。

  一是久安背香浓的年节味儿。在传统乡村,过年如同一曲最优美繁复的交响乐,食物无疑是交响乐中最为灵动诱人的音符。地处潇湘大地的千年大院子久安背亦如是,过年的大幕是由大戏上演而徐徐拉开的:“一到春节,大戏楼的里里外外人山人海,乡亲们过节的欢乐,全汇聚在戏台上了。于是,年味就变得激越高昂而又荡气回肠。”久安背的年味是香浓的,如同香醇的窖酒,弥漫于空气中,让人们沐浴着新年的幸福,历久弥香:“故乡的腊月是喷香的……那么古朴,那么绵醇,那么诱人……挂在伙房的腊肉飘出阵阵香味,让人馋涎欲滴。酿红薯酒、磨红薯粉、炖猪肉,家家户户香气弥漫。”湘黔虽黔山阻隔,杀年猪,炸豆腐等,还有备“糖果、瓜子、烟酒、海带、鞭炮、纸蜡”等风俗,却极相近。李田清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幸福生活气息的年节图画。

  二是久安背新鲜的时令味儿。读着李田清的文章,让我忆起童年时光,家里缺乏吃食,队上的父辈们踏月出门,挑着箩筐到靖县借谷子,至深夜而归,赖以度过青黄不接。建老家新屋时,为了招待帮工的亲朋,父亲走数十里到湘西大铺子买酒,竟中暑晕厥于道旁,至夜深苏醒,方得回家。于我的印象里,潇湘大地乃鱼米之乡,生活安逸而富足。年轻时留连往返于湘中湘西,最为羡慕也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长沙或怀化饭馆里,米饭居然不要钱。这对于年轻能食尚且囊中羞涩的我来说,是多大的福利啊。然而,作为同代人,李田清对食物的印象与我也差不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享受新鲜美妙的时令味儿:“我的故乡久安背……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但在我童年的70年代,那时的农村生活苦得没法说。”在这里,我找到了我们童年共同的记忆:“农民主粮不足,多以红薯当口粮度日,早餐熬红薯汤,中餐煮红薯干饭,晚餐蒸红薯,久安背人戏称为‘餐餐吃红薯脑壳’。”我的红薯记忆是小学上学一个冷红薯;红薯挖回家,母亲红薯拌米粉蒸粑粑,冬于炉火灰中烤红薯,香气袭人。人们“忙着,累着,但人们都快乐着、幸福着。”“脆脆的,甜甜的,院子上洋溢着的尽是红薯的甜蜜了。”对我来说,摘包谷时,啃甜包谷秆;摘小米后,村寨里飘溢着小米的香味儿。这些,我想,李田清也经历过,但在他笔下忽略了。生长于鱼米之乡,他没有忽略每年收获“鱼”的幸福与欢乐:“捉鱼是最激动人心的……上千社员都卷起裤脚,衣袖,赤着脚,坐在塘埂上,一边看热闹,一边等待鱼捉完后,下塘捉些小鱼、小虾,捡些螃蟹、塘螺。捡漏得来的小鱼小虾全归自己,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其诱惑力可想而知。”“人人有份,户户有鱼,皆大欢喜。人们把大点的鱼或煮熟做成鱼冻,或烘干做成鱼干,用于正月里待客。小一点的煮了,吃新鲜。这几日,久安背家家都飘有鱼香。”鱼米之乡的鱼香味儿,真是新鲜又诱人,“妙处难与君说”。

  三是久安背酸甜的山野味儿。久安背处于湖南南部,位萌渚岭北麓,南有九凝山,北倚旭明山:“良田山、白石坪、金子方、土土岭”,所谓靠山吃山,往山上讨生活,成为久安背人的日常:“每当农忙过后,砍柴便排上了久安背家家户户的日程。”“砍柴的日子是快乐的,扯笋子,捡菌子(蘑菇)、掏鸟蛋、采花摘果”,我想这是每一个山里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是生存技巧的必要学习训练,假如不是因为读书走出乡村,这也是我们熬生活的必杀技。有机会走出乡村,农村孩子由一个山地农民,通过训练变成了搬砖工,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了企业家,成为了科学家,或者其它,如李田清和我的文字搬运工,改革开放让乡村孩子的人生有了诸多可能性。生产力和创造力也数倍或数十倍于一个本色农民。牛顿的同事威廉·配第说:“人口是国家繁荣的基础”,人的交流有利于技术和生产力的提升。走出山村,我们才享受到现代生活的福利并参与新生活的创造。少年的我们依然局限山里的收获与幸福,享受大自然的慷慨恩赐:“最喜欢夏秋两季上山砍柴,这时山上有楂梨、山泡、枇杷等野果,其味或酸或甜、或苦或涩,在那个十分贫穷的日子里,对于我们这些小毛孩来说,可算得上是‘山珍海味’了。”“满山摘野果,吃得满嘴流汁,回家时,还要装满口袋,或系在柴担上挑回家。”山野味儿就这么被农村孩子装进心里,或挑在柴草上,带进岁月,成为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四是久安背香辣的湖湘味儿。湘菜既是潇湘大地千年酿制的生活精品,又随伴着千千万万座水乡村庄一同成长,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支撑。千年大院子久安背的菜谱,无疑也是复杂美妙湘菜最香醇浑厚的组合单元:“久安背坐落在石楼峰下的层峦耸翠中,不仅风景宜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传统的独特美食和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出名的美味有血浇鸭、酿豆腐、酿辣椒、酿苦瓜、焖狗肉、剁辣椒、了豆角(腌豆角),片子豆腐、霉豆腐、油炸排散、油炸果子、腊鸡、腊鱼、腊狗肉,色、香味俱佳,垂涎欲滴,回味无穷。”从李田清饶有兴致的精致描述中,一股浓郁香辣的美味扑鼻而来,令人馋涎欲滴。“腊、腌、酿、炸”等工艺,是乡民数千年以降精心创造的食品工艺,包括着深刻的风俗和美食文化。与其它地区相比,湘菜最大的特色就是辣、油制与食品种类的丰富性。乡语:“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湖南人辣不怕也是出了名的,毛主席曾戏言:“越辣越革命”,堪为经典。湘菜除了辣,其次以炒菜见长。湖南多为丘陵,善植茶油树,又是平原,油菜种植广泛,丰富的食用油资源带来了油炸和炒菜制作手艺的繁杂多样;湖广熟,天下足,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也让湘菜品种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叠加成丰富厚醇的美味佳肴,这是西部和北部高原及平原地区食物种类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提起家乡味道,李田清才会:“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家乡的味道,更是令我回味无穷”。也因为湘菜制作的精美,味道的醇厚香浓,种类的繁杂多样,湘人依赖千年湘菜养家,家人身心健康,内心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滋味;走出湘乡开餐馆,食客趋之若鹜,使得湘菜遍地生花,香飘万里,成为经典名菜。

  《千年大院子:久安背》描述的是一座传统乡村的普通生活与日常,仅从日常湘味的生动展示,就给我们呈现了多样的美好生活味道,成为乡村生活的生动样本和典型范式。是一部记述美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