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苗族古歌研究的丰硕收获 | 读《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1-31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报刊社 编辑: 侯丽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山地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态。例如,苗族具有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观念。苗族人民善于歌舞,其中木鼓舞、芦笙舞等形式丰富多姿,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苗族有“歌舞的民族”之美誉。同样,苗族的服饰文化特色鲜明,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族节日多,各种仪式隆重,自古以来就有“牯藏节”“苗年”“召龙节”“吃新节”等难以数计的节庆,表现了人类与天地交流沟通、万物相连相和的深层底蕴。可以说,璀璨而神秘的苗族文化系统,构建了这一古老民族信仰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然而,对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国内学术界重视得还是很不够的。长期以来,国内的研究界虽然有一些颇具分量的整理文本和研究著作出现,但是于这一文化的重要性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重视程度和研究高度,有些领域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这恰恰说明,苗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深入而贴切的评价。

  《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的作者吴佳妮教授,深谙苗族文化的深邃价值,在长期从事贵州民族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对苗族古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文本资料的整理。她选取了苗族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对象,并从“审美”和“仪式”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经过多年的精心打磨完善,写出这部颇具新意的研究著作。

  首先,在作者看来,像世界上许多无文字的民族一样,苗族古歌作为“叙事性文本”,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建构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存与延续的活的“本文”。举凡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到对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乃至作为沟通天地人神之间、族群与支系之间、族际与人际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仪式形式,都被囊括其中。 不仅如此,苗族古歌同时也是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桥梁,每一首歌都将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作融为一体,并以吟唱的方式,形成一幅充满韵律感的苗族精神生活画卷。应该说,吴佳妮教授的这种看法,抓住了苗族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其立意有了坚实的史实与学理基础。

  其次,《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揭示了苗族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本质性特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古老族群的历史知识和技艺传承,伦理与道德价值教育、风俗习惯和人际关系的调试乃至民族精神的培养等,一般都是与“歌唱”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为此,作者指出,苗族遇“事”而歌,以歌敬祭、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代言,在古歌中找寻自己的来源,获得身份的确认、存在的意义以及终极归宿。可以说,千百年来,古歌也是苗族最神圣的文化母本和范式,引领着并决定着苗族人的信仰、情感、思维和行为。所以,我认为,从审美角度入手研究“苗族古歌”,无疑是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指出,既然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是与“歌唱”相联系,那么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审美。换言之,苗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是以审美为主要手段的,因此,它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形态和教育表达形态。所以,作者指出,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苗族古歌不仅是一种口传文学,也是一种自古至今的一种延续的生活方式。它也是地域文化的民族性表征,通过极富韵律感的吟唱方式呈现了苗族的历史画卷与生活图景,又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对苗族的现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作者从五个方面开展对苗族古歌美学的深入研究:一是在界定苗族古歌内容范畴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苗族古歌的仪式性特征;二是解析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三是探讨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四是分析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审美形态,进而探讨审美意识特殊性形成与表达;五是选取《亚鲁王》和《仰阿莎》两首颇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为范例,通过细读等辨析方式,分别进行了寻微渐进的深度分析,呈现了苗族古歌审美特征更为具体生动的样貌。应该说,这样全面而深刻的对苗族古歌审美的分析,在此前的中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是比较少见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该作填补了苗族古歌审美研究的空白,也不是夸大之词。

  作者对苗族古歌审美的研究,是把“古歌”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仪式”,而不是单纯地作为一个静态的审美对象来研究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因素以及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古歌也不例外。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事件的也是虚构的,既是教育的也是审美的。而仪式作为的口头文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就起到贯穿、承接并使其活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仪式与文学的产生关系密切。因此,研究苗族古歌的审美方式与美学特征,仪式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或者说一个切入点。作者在分析苗族古歌的审美特征时,就是从仪式性的角度切入的,而这又是《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的特色所在。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吟唱的苗族古歌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正是从仪式角度的切入,对苗族古歌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力求揭示其作为苗族最为重要的口传文学系统对苗族世代沿袭的观念体系、心理机制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阐明:苗族古歌的审美形态是与中国传统歌诗形态文化的审美特征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苗族古歌是作为中国古代“曲合乐曰歌”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鲜活范本流传至今的。从其语言、音乐和诗歌三者的高度结合,并在众多的仪式活动中,在唱颂者和仪式参与者(受众)彼此间交互式的反复传唱中,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民族精神以保存和流传。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内涵又是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一致的。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得出结论:苗族古歌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体,有着独立秩序的系统,成为苗族简单而又强固的文化范式。本书让我们既可以鸟瞰整个苗族审美文化呈现的总体特征,又可以探求苗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寻找二者精神内涵的共性。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开辟更为广阔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域,也现实地拓展了我们对苗族文化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认知。

  总之,本书的付梓,是吴佳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苗族古歌研究所交出的一份颇有学术特色和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优秀成果。尽管其中有些观点和看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斟酌,有些结论尚需有更为详实材料的支撑,但瑕不掩瑜。期待下一部有关苗族文化乃至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