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满目新 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4-02-29 记者 聂蕾 刘汉钦 雷刚

近年来,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作用的同时,深挖芦笙等传统文化优势,构建“茶麻菇稻”特色产业,发展民宿经济,打造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布局,助推乡村振兴。

大年初六,在南猛村的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跳起了芦笙舞,村子里透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南猛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芦笙舞艺术之乡”,是苗疆芦笙舞发源地之一。作为州级苗族芦笙舞技艺传承人,这些年,余正江和村里的村民们把“南猛芦笙舞”跳到了各个大型活动,斩获各类奖项。对7岁就开始学习芦笙舞的余正江来说,芦笙是他精神支柱,不仅会舞,还会制作。

“如果一把好的芦笙做出来,吹一下就舍不得离口了,会一直想吹。”余正江神情骄傲地说,“别人来试一下,马上就买走了!”余正江两天时间就能制作一把六管芦笙,2023年他已经制作售出近百把芦笙,收入约五万元。近年来,南猛村大力发展苗族芦笙传统文化,号召相关人才参与到芦笙制作、芦笙展演、芦笙传承等各个方面。目前,全村有芦笙展演群众80余人,芦笙队伍3支。

余正江说:“我们村的芦笙展演团队还接一些外面的活,一年下来能有四五十万的收入。现在我们去哪里比赛都得奖,基本上不拿第一就拿第二。我自己也还会到学校去教学,要把我们的芦笙技艺传承下去。”

芦笙传承,“传”的不仅是深厚的民族文化,更是苗家儿女的精气神,越来越响亮的芦笙吹奏着南猛发展的高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2017年,外出打工的文海英夫妇决定回到南猛村发展,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他们不断拓宽思路,除了进行黑毛猪养殖外,2023年还在村里开办了一家民宿。 

“我们南猛村这几年发展得很好,所以才决定在这里开民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村里提供了很多帮助,组织我们学习蜡染技术和民宿经营、产品销售等管理方法,感觉技术比钱还有用。”文海英说,“作为村里年轻的一员,我希望我们夫妻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提到未来时文海英信心满满,这样的自信源自于南猛村由内而外的变化,来自于村民们积极团结有奔头的生活。

“积分制”管理是南猛村推动乡村治理的创新探索,通过积分制管理,有效地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修院前庭后“四小园”,持续推动南猛村风貌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关心和参与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这两年村里变化非常大,我们也很有动力,现在村里只要有号召,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马上就到位,也是希望南猛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余志海说。

近年来,南猛村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定点帮扶和佛山市东西部协作支持下,按照“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横向拓宽“山顶茶园、山腰稻鱼、山脚菇麻”三点一线产业布局,纵向挖掘芦笙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形成由产业发展支撑、民族文化补充、旅游发展带动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布局,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2023年,全村有茶园1000亩、稻鱼300亩、食用菌大棚38个、天麻种植200亩,蜡染、刺绣制作每户月收入1000元左右,酿酒每户月收入2000元左右。

“下一步,南猛村将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比如我们现在正和南开大学合作进行传承人的培养。多种产业带头人的培养,最终让我们的老百姓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工作当中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老百姓一起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南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余洪先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