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四雁齐飞”打造育引人才“产业链”

2024-03-21 通讯员 蔡光英 杨昌勇 王正梅 雷刚

近年来,丹寨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实施“雏雁摇篮、雏雁实践、雏雁回归、雁归兴丹”四大工程,打好人才“育、引、用、留”组合拳,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雏雁摇篮”夯基础。大力实施“雏雁摇篮”计划,着力搭建“雏雁”成长成才平台。分门别类建立教育教学专家智库和优秀学生库,通过开设专题课、送课上门等方式,以专家高位引领助推优秀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国培计划”、继续教育校本研修、支教交流等教育培训,培养一支“能育雁、育好雁”的优秀教师队伍。设立教育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拨款、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或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支持“雏雁”教育。2023年来,全县纳入教师专家智库58人、优秀学生库300人。分批次选派教师外出跟岗学习79人,邀请南海区骨干教师赴丹寨送教11场,培育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

“雏雁实践”提本领。印发“雏雁实践计划”方案,以“实践课”育优育强青年学子。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实践元素搭建,同时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政府部门以及县内企业协作力度,联合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平台。强化社会实践事项的统筹推进,每年按时发布招募公告,并积极主动与知名高校以及在外丹籍优秀教师和学子对接联系,吸引其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到丹寨开展社会实践或优秀学子到丹寨实习。强化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多元化开展“返家乡”寒假实习、毕业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2023年来,全县征集到实习单位35家、实习岗位150个,同比分别增长45.83%、328.57%;到岗实习大学生120人,同比增长106.9%;吸引12个团队及120名高校学生到丹寨开展社会实践,同比增长500%,签订长期研学、支教协议2份。

“雏雁回归”强支撑。组建人才回引工作专班,推动“归雁还巢”助力发展。摸清人才回归“三个群体”,对丹籍在读“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在县外工作优秀的且不是副科级及以上的干部人才、符合“雁归兴丹”工程引进对象条件人才进行摸底,建立“雏雁回归”人才信息库。厘清全县岗位和编制信息“两本台账”,收集整理全县各级各部门需求“雏雁回归”人才的岗位信息和可用于引进人才的编制信息,畅通在外优秀人才归乡渠道。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一个机制”,以“一对一”结对联系方式每月向“雏雁回归”人才发送人才、技术、项目需求等信息,吸引其到丹就业创业,为丹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3年来,摸排出“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丹籍毕业生49人,有意向到丹寨就业19人;引进丹籍急需紧缺人才6人,从县外调入丹籍干部20人,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丹籍干部18人。

“雁归兴丹”促振兴。着力推进“雁归兴丹”工程,切实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开门路“引才”,持续做好“筑巢引凤”行动,鼓励引导在外丹籍人才资源通过人才回归、技术回援、项目回迁、资金回留等方式助力家乡发展。立足实际“用才”,坚持人岗适配、依事择人,充分发掘人才专长优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构筑“三名”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更具承载力的施展才能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贴心服务“留才”,设立县人才专项资金、建设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严格落实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人才服务绿卡政策以及慰问、休假等制度,全面做好人才服务保障。2023年来,回引超千万元归雁创业优质项目2个,投入资金8000万元,柔性引进丹籍博士生导师1人、电商高层次人才30余名填补电商产业和数字经济空白;建设人才公寓20套、人才驿站150套;投入人才工作经费约250万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