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筇竹节节高 满目青山变“金山”

2024-05-27 人民网 记者 符皓 雷刚

今年采笋季,当第一茬竹笋破土而出,罗坤恒便带着工人来到筇竹林,为工人划定采收区域、示范采收要领——一年的采笋工作开始了。

“采笋最多的一天,卖了1.1万元。”看着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罗坤恒乐开了花。

罗坤恒今年38岁,家住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永康小组,从小因病导致身体佝偻,后被鉴定为四级残疾。是筇竹,让他有了“逆袭”的机会。

采笋季多阴雨,天气虽冷,但看到筇竹大丰收,罗坤恒捧着筇竹笋喜笑颜开。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采笋季多阴雨,天气虽冷,但看到筇竹笋大丰收,罗坤恒捧着筇竹笋喜笑颜开。人民网记者符皓 摄

2018年以来,在大关县推动筇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下,罗坤恒抢占先机独自承包了80亩筇竹林,后又与人合伙承包了1560亩筇竹林。

“三年后,承包的筇竹林将全部进入竹笋丰产期,卖竹笋,再加上卖竹材,收入会更多。”采笋结束后一结算,今年仅靠卖竹笋,罗坤恒就赚了8万元。

罗坤恒是大关县发展筇竹产业受惠的众多农户之一。而他的故事,更像是大关县产业发展的一个写照。

此前,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土地贫瘠的大关县,财困民穷,几乎无规模性的产业可言,在开展脱贫攻坚之初,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5%。现如今,与罗坤恒一样,因为筇竹,“先天不足”的大关县,抓住机遇,靠后天努力华丽蝶变……

笋材价格连年涨竹农喜增收

今年4月采笋季,脱贫户谢祖国没有再出去打工。连日阴雨绵绵,每天天刚亮,他顾不上天气阴冷,早早地便赶到自家的筇竹林中采笋。

大关县木杆镇的一处筇竹林。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大关县木杆镇的一处筇竹林。人民网记者符皓 摄

“采小留大,采密留稀,采弱留强,采近留远。”走进深林,谢祖国严格按专家教授的方法采摘,让筇竹有序生长。

筇竹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在高海拔、多雾雨、寡照少阳的阴凉地带生长。大关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筇竹在中国的重要原生之地。

近6年来,大关县依托筇竹资源优势,将筇竹产业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发动群众在村前屋后空闲地带、荒坡及乔木下种植筇竹,同时投入政策扶持资金,修通产业路,开展筇竹种植技术培训,引进和培育笋竹加工企业……筇竹生长面积不断扩大,达到102万亩,占世界筇竹面积的70%以上,“中国筇竹之乡”声名鹊起。竹笋收购价从2018年前的2元左右一斤,升至如今的6~7元一斤,竹材更是从无人问津变为高档工艺品和家具的重要原料。

大关县筇竹林里的筇竹笋。唐应平摄

大关县筇竹林里的筇竹笋。唐应平 摄

谢祖国一家抓住机遇,种植了20亩筇竹。三年后,筇竹陆续开始采收竹笋,到今年,有一半的筇竹进入竹笋丰产期。采收后一结算,他家的竹笋卖了2万多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不光有竹笋。我这林子今年预计能砍2000根竹竿,根据大小和品质,每根在3~20元,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眼看筇竹越来越值钱,谢祖国喜上眉梢。竹笋采完后,一有空,他就钻进筇竹林,逐根查看,锄草、剪枯枝,精心“照料”,让筇竹长得更茂盛。

加工产品供不应求企业靠竹扩产忙

大关县筇竹笋材收购价连年上涨,得益于政府不断引进和培育的笋材加工企业。

在各级政策资金支持下,大关县在全县多点布局,相继建成筇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一期、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木杆镇筇竹笋加工产业园、翠华镇筇竹文化传承及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等园区,不断吸引加工企业聚集,实现笋材主产区的原料向就近园区输送,加工企业发展势如破竹。

走进位于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的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竹一无二公司”),只见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上百名穿戴整洁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加工竹笋——清洗、杀青、分拣、蒸煮、包装……光看这娴熟的生产工序,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家成立时间只有一年的村集体企业,从管理者到工人,都是当地农民。

竹一无二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竹笋食品。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竹一无二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竹笋食品。人民网记者符皓 摄

2023年3月,在上级政策、资金帮扶下,木杆镇8村1社区合资成立了竹一无二公司,生产清水笋、开袋即食泡椒笋等。

坐拥原生态竹笋资源,赶上筇竹产业发展风口,竹一无二公司发展迅速。“除了节假日,工厂每天都在生产,很多省外客户主动上门求购,订单源源不断。我们一年就做成了规上企业,预计明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随着大关筇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兼竹一无二公司负责人程公毅信心满满:“在政府的资助下,公司正在推进冷库项目建设。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产能,让大关竹笋食品走向世界。”

大关筇竹制作的家具和工艺品。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大关筇竹制作的家具和工艺品。人民网记者符皓 摄

除了做食品,筇竹也因竹节隆起的独特造型和韧性好、质地坚硬等特质,成为制作工艺品和竹类家具的上好原料。

拐杖、毛笔、椅子、茶台……在大关县的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羲之竹文化公司”)加工车间内,一根根通过杀青、熏蒸处理的筇竹,经工人们的巧手打磨后,便成为了一件件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工艺品和家具。

“早年,竹竿常被当柴火烧,或是用来编织篱笆。”羲之竹文化公司董事长欧贤芹是土生土长的大关人,此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务工,回乡之前,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筇竹会变废为宝。

2018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顾,欧贤芹和丈夫回到家乡,参加了大关县举办的第一期竹产业技能工人培训。嗅到商机,夫妻俩随后走上筇竹材料加工的创业之路。

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借助沪滇协作机制,通过专业展会等平台推广,羲之竹文化公司的筇竹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目前,羲之竹文化公司的规模已从成立之初的不足10人增长到109人,销售额也从第一年的89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500多万元。

“一方面把初加工工作交给农户,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另一方面在上海成立筇竹创业服务中心,吸引专业人才加入设计队伍,提升筇竹加工制品的艺术价值。”公司蒸蒸日上,欧贤芹目标远大。

产业发展势头猛就近务工待遇好

大关筇竹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除了种筇竹卖笋材,不断涌现的加工厂,也为群众提供了许多就近务工的机会。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学技术,这工作真不赖。”在大关县一家竹材加工厂内,36岁的唐荣梅正按照订单要求,抓紧制作筇竹书柜。

工厂成立之初,唐荣梅便进厂务工,技术熟练后,她的工资也从一开始的每月20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8000元。

眼瞅着工厂订单越来越多,2023年,唐荣梅特地将一直在外务工的丈夫喊回家,介绍到厂里上班。夫妻俩一起打拼,很快便买了轿车,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这里比外出打工划算。”忙碌的间隙,唐荣梅抬起头,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打算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唐荣梅正在利用筇竹制作书柜。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唐荣梅正在利用筇竹制作书柜。人民网记者符皓 摄

丰富的筇竹资源,为笋材加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笋材加工厂的不断涌现,在提高了竹笋、竹材收购价格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为大关县农户提供就业机会,一产二产形成良性循环。

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关县已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82个,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竹产业受益群众达17.3万人(含脱贫户3.6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靠发展筇竹产业,大关县入选云南“一县一业”特色县。

村庄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筇竹。唐应平摄

村庄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筇竹。唐应平 摄

筇竹带来致富机遇,当地群众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现在满地都是票子!”随着采笋季结束,大关县郁郁葱葱的百万亩筇竹林又迎来发展机遇。

在大关县第二届筇竹文化节暨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大关县委书记雷楚英表示:“2024年,大关县将打造10个美丽竹园,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