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酸溜溜”振兴曲—— 我州做新做专做精酸汤产业链发展
“一碗酸汤盛悲凉沧桑,红白酸辣咽世间冷暖。”作为黔东南地方特色饮食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酸汤是黔东南苗族人民舌尖上的味道和亘古的乡愁。
州内无酸不欢,州外美名远播。“凯里酸汤火锅底料”被中国食品协会评为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凯里红酸汤”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凯里市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酸汤美食之都”荣誉称号。2020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21年“凯里酸汤”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集体商标。酸汤加工企业品牌和酸汤餐饮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等荣誉。2024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李强总理视察黔东南关于做大做强“一酸一甜”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州情精准谋划,我州综合施策部署酸汤产业补链强链工作,成立了酸汤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提升工作专班,召开了酸汤产业质量提升会,打造百亿级酸汤产业集群。安排了2000万元酸汤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提升工作经费,宣传、发改、市场监管、工信、科技、商务等12个州直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同向发力、综合施策,强力实施龙头聚集、市场开拓、科技强企、标准引领、品牌宣传“六大”酸汤产业补链强链质量提升工程。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抓质量工作格局。
2024年3月,我州成立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会,为质量强州、展示黔东南品牌提供了载体和窗口。有效整合黔东南地区企业资源,帮助企业抱团发展,精准提供品牌宣传、法律指导、质量提升等服务注入了催化剂,为建设一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酸汤产业奠定基础。
当前,我州围绕酸汤底料、酸汤粉、酸汤预制菜等产品在保鲜提味、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凯里红酸汤”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扩大延伸,加快推进“凯里酸汤粉”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注册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积极推行“凯里酸汤”系列产品标准以及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加快“凯里酸汤粉”等酸汤系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投入560万元建设贵州发酵酸性食品(酸性调味料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投入500余万元重点完成凯里、麻江7500亩发酵食品(酸汤)产业园总体规划,推进黔东南高新区900亩凯里酸汤加工制造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工作。投入300余万元发挥种子效应,一批助力酸汤产业发展的项目上马建设。投入500余万元,将酸汤产业融入商业大圈。州内商超开设酸汤产品专柜,确保产品上架率100%。同时,各职能部门深入19家酸企业开展调研,掌握酸汤产业发展第一手资料,运用新质生产力要素做新做专做精酸汤产业链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为提升产业发展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贵州发酵酸性食品(酸性调味料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将酸汤产品项目和参数扩大到321项,覆盖33种食品原料及产品标准。还建立完善了酸汤及系列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搭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了意向企业名录库,关注产业链延伸方向,有的放矢进行招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酸汤企业发展,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共同升级。建立了企业沟通平台,引导企业间加强合作,统一上下游产品工艺、参数,努力引导产品优先在州内推广消化,充分发挥效率优势。
营造酸汤产业良好发展氛围,全州纳入监测酸汤加工企业19家,占全省32家59%,总产值10亿元,占全省酸汤企业市场份额50%,上亿产值企业有3家。建有酸汤制品生产及包装线41条,主要有红酸、白酸、鱼酱酸等火锅底料产品,年产能12.8万吨,2023年释放产能7.3万吨。借助“村BA”“村超”流量池,开展推介会、网络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为产业集群赋予“凯里酸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