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肉羊产业提质增效 羊肉粉走红背后的“牧羊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贵州旅游爆火,“黔菜”频频出圈。“舌尖上的旅行”成为贵州的流量密码。“品尝贵州”不吃一碗羊肉粉无疑是一种遗憾。
兴义羊肉粉、遵义羊肉粉、金沙羊肉粉、水城羊肉粉……无论走到贵州哪个市州县,都能看到亮眼的羊肉粉的招牌,甚至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看到“贵州羊肉粉”的招牌,或在商场超市买到贵州精品羊肉,也不奇怪。
贵州羊肉粉走红的背后,有一群“牧羊人”的努力。
11月22日,小雪,走进黔南州独山县麻万镇石牛村肉羊养殖户陈晓霞家,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一只只小羊活蹦乱跳,她正忙着搅拌混合饲料。
“秸秆真是好东西,节约成本,营养价值高,羊吃了长肉又快哦。”陈晓霞手上一边忙着一边说。
陈晓霞正在搅拌的这种混合饲料是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的“天然饲草秸秆+人工种草”混合饲喂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天然饲草——秸秆的适口性和消化率,还有效缓解了冬季饲草短缺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肉羊产业立足本土特色,围绕地方品种,推行“主管部门+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企业+家庭牧场”的发展模式,强龙头、补短板、聚集群、创品牌,大力构建现代肉羊联合攻关体系、育种繁育体系、饲草保障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产学研耦合、育繁推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种业是现代羊产业发展的根基,遗传改良是提高羊产业竞争力的关键。2023年,遵义市习水县富兴牧业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农业农村部批准的我省首家国家羊核心育种场,标志着黔北麻羊品种保护和育种工作迈上新台阶。该公司一直致力于黔北麻羊的保种育种、种羊生产和推广以及标准化养殖,常年存栏6000只以上,是我省地方品种肉羊养殖规模最大的企业。
“经过多年培育,现在的黔北麻羊比以前长得快、生得多。”该公司负责人赵文金说,“越来越有干头了。”
今年以来,依托富兴牧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省肉羊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与改良团队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黔北麻羊产羔率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的攻关,持续开展黔北麻羊选育和新品系培育,进一步扩大黔北麻羊全黑肉用新品系基础群,逐步形成了“品种选育-良种扩繁-商品养殖”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养殖技术的创新是肉羊产业迭代升级的保障,不断丰富的“工具箱”是肉羊科研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二塘镇的管彦坤是一位养殖大户,年初,当地草地水草不足,他的600多只黑山羊掉膘严重。省肉羊技术体系专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指导他种植绿肥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
“这种草八九月份撒在地里,十一二月份就能割来喂羊,营养好,来年春天还能晒干打成草粉慢慢喂。”管彦坤种植的绿肥是高蛋白饲草新品种——“威宁光叶紫花苕”,于2023年通过省草品种审定,目前已推广种植5000余亩。
今年以来,省肉羊技术体系各团队已相继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示范8项。其中,遗传育种团队开展的黔北麻羊羔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受精技术试验示范,在6只羔羊上成功获取208枚卵丘卵母细胞,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同时,省肉羊技术体系还积极创建品牌,塑造价值名片。比如,联合国家肉羊体系岗位专家、国家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大学罗海玲教授团队,在沿河自治县实施《贵州白山羊肉质研究》项目,历时7个月的饲养试验,采集样品4000余份,从表观到分子对贵州白山羊肉质进行全方位的测定与衡量,系统回答了贵州白山羊好吃在哪儿、为什么好吃的问题,为贵州山羊品牌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
“我们将在良种繁育、生态养殖、节本增效、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省草业研究所党委书记、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尚以顺表示,将组织科学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各大养殖场户,开展试验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与示范,以科技赋能羊产业,助推我省肉羊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