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绣里淘”非遗出山:苗侗集市“摆摊村超”织就文化经济双面锦
当“村超”赛场的欢呼声与侗族大歌交织回荡,一场跨越山水的非遗“破圈行动”正在榕江大利侗寨上演。五一黄金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首次以“快闪摊位”形式进驻榕江非遗市集,“绣里淘”非遗集市苗绣工坊、蜡染手作、银饰匠人携百余件非遗创新作品集体亮相,以“一针一线”的微观叙事,在足球烟火与民族手艺的碰撞中,书写出“传统技艺+现代消费”的融合范本。
清晨六点,大利侗寨的百年木楼前,“绣里淘”集市的非遗摊位已次第铺开。月白色真丝旗袍上的蝴蝶妈妈图腾流转银光,改良苗绣露肩上衣镶嵌侗族亮布滚边,蜡染方巾印着“村超”主题纹样……传统手艺与在地文化符号的混搭,让集市里人们看得很过瘾,觉得咋们黔东南的非遗真的太潮了。
此次凯里苗侗风情园“绣里淘”主会场提供设计研发、品牌孵化服务,榕江分会场作为“非遗快闪店”承接市场验证与流量转化。 榕江集市引入“共享绣娘”机制,游客下单后,凯里绣娘通过“云接单”系统远程协作,单件作品制作周期缩短60%。凯里市以“绣里淘”集市为支点,撬动“非遗+县域经济”的集群化发展。
在大利侗寨的非遗摊位前,90后设计师张理月在大利侗寨非遗市集以真丝材质调和苗绣传统色彩,通过现代剪裁重构图腾纹样,耗时三个月打造的创新服饰与“村超”“大利侗寨”联动,以“绣娘生命时光”诠释非遗温度,展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共生可能。
从凯里苗侗风情园到榕江“村超”赛场,从百年木楼到数字直播间,“绣里淘”非遗集市的“摆摊行动”早已超越商业行为本身。它以苗绣侗艺为媒介,以县域联动为纽带,构建起“非遗IP化-场景体验化-经济共享化”的闭环生态。当非遗摊位成为“文化会客厅”,当绣娘指尖跃动着数字经济密码,贵州凯里正用一针一线绣出一条从深山通向世界的“文化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