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皮鞋来种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杜延卿
4月30日,阳光洒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坝区的农田上,两台农用拖拉机在农田里来回作业,农机驾驶员王江清稳稳把控方向盘。
和印象中的农民形象不同,王江清一身黑夹克、白衬衫,脚下的皮鞋尤为显眼。
“穿着皮鞋来种地,以前想都不敢想。”抖了抖裤腿,王江清告诉记者:“60亩的地,一台翻地机加一台起垄机,一天就能搞定,要是放在以前,个把月也干不完。”
在安顺,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应用在农业领域,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2022年以来,坝羊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提升工程,将农户零散分布的2550块土地进行规划整合,打造出28块集中连片、规模适度的大型农田,大幅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便利性。
该镇产业办负责人陈宾菊对记者说:“目前,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耕田、插秧、施肥、喷药、收割,实施‘种养管收’一条龙管理,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与传统人力耕种方式相比,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2024年8月,坝羊镇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陆续配备了犁地机、插秧机、收割机、施肥机和烘干设备,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了成本下降。
陈宾菊介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每年可节约35万元的用工成本,不仅有效解决用工难、用工贵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群众亲身感受到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的成效,纷纷学习农机操作和现代农业管理等知识。
如今,随着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穿着皮鞋下农田,在安顺市已不是“新鲜事”,
植保无人机打开螺旋桨,带着肥料垂直升空,飞向大田自动作业……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的麻叶菜示范种植基地里,该基地负责人杨江说:“无人机的效率就是快,按照这个进度,两天就可以完成全部施肥工作。”
杨江告诉记者,该基地一共500亩土地,往年施肥至少要请100名工人连续工作一周,现在使用无人机,不仅精准高效,还大大节省了人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脚不沾泥、手不碰水,种田变得越来越简单。近年来,安顺市持续提高农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成果,农业机械设备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推广。
今年,安顺市明确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2.5%以上,并围绕农机化生产、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购机补贴及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
同时,积极探索农机装备智能化,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广智能农机与低空农机装备等新技术新科技装备应用,重点开展坝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管、收环节机械化作业智能化应用探索,推广无人植保飞机、北斗直线辅助及监控设备、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科技装备,以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收入,有效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由农机合作社、农机户、种植能手等组成的“田保姆”活跃在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民当上了“甩手掌柜”。截至3月31日,安顺市已投入农机具16225台,作业服务面积244050亩,培训农机人员1192人,助力春耕生产。
今年,安顺市预计推广无人植保机50台以上(总数达130台以上),北斗直线辅助及监控设备达到60台(套)以上,无人机作业面积4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