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河:从生态伤痕到幸福廊道的蜕变之路——黔东南州以“三链融合”书写人水和谐新范式

2025-05-08 黔东南新闻网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吕铀

  在雷公山西北麓的苍翠群峰间,巴拉河如一条碧玉绶带蜿蜒流淌,串联起雷山、凯里、台江三地149公里的生态长廊。这条河不仅滋养着沿岸3个县9个乡镇35个村的群众,更因生态治理与文化赋能的双重实践,成为贵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2024年,巴拉河3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水体水质,水质达标率100%,生态岸线占比超84%。沿河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书写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河湖新篇章。

生态治理链:从“工业伤疤”到“生命绿脉”的系统重塑

  20世纪60年代,凯里造纸厂在巴拉河畔拔地而起,排放废水超标,导致下游河段也遭受污染,鱼类种群数量锐减。“那时候河水发黑发臭,岸边的芦苇丛都枯死了。后来把巴拉河治理好了,这条河不仅能滋养村里的田地,我们村还开发旅游了。”台江县阳芳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华回忆道。

  杨金华说,凯里造纸厂关停后,巴拉河迎来了转机。政府通过实施“清四乱”专项行动,拆除违规建筑,清理河道垃圾,巴拉河逐渐恢复“呼吸”。他和乡亲们也探索出一条“链变式”产业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种植、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劳动力1500余人。

文化赋能链:从“生态河”到“文化廊”的深度融合

  在巴拉河畔雷山县郎德苗寨,乡亲们经常唱着《古歌》:“巴拉河水清又亮,养育苗家万代长。”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将苗族银饰锻造、蜡染技艺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体验,游客可亲手制作“蝴蝶妈妈”银饰挂件,或参与“十二道拦门酒”民俗仪式。

  近年来,我州沿巴拉河打造了生态绿道,串联起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等旅游景区。在凯里至雷山段,经常举办“马拉松”赛事,吸引选手参赛,沿途设置的芦笙迎宾、长桌宴补给站等特色环节,不仅让赛事成为流动的文化盛宴,也拓宽了沿河各村村民的创业就业增收渠道。

  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村民朱德芝将自家吊脚楼改造成民宿,每到节假日都是满房状态。“以前游客来拍个照就走,现在住下来体验文化,收入翻了三番。”朱德芝说,大家能发展民宿产业,都得益于巴拉河的生态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好、党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大,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机制创新链:从“政府治”到“全民护”的共治生态

  近年来,我州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雷山、凯里、台江相关职能部门,对巴拉河流域开展河湖“四乱”、入河排污口、十年禁渔、巡河联合执法检查。通过实地勘察、沿岸巡查、群众走访等形式,重点关注河流卫生情况、河道两岸保洁、河面漂浮垃圾等,并对侵占河道岸线情况进行排查,同时全面清查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为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保护好巴拉河,我州设置了四级河长,每年至少开展1300余次巡河督导。目前,巴拉河62名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形成“网格化”管理,214名河道保洁员、90名义务监督员每日巡查。

  “全州河湖管理从建章立制、责任到人,到重拳治‘四乱’、改善河湖面貌,再到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实现了河湖管理保护三级跃升。”州水务局河长科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幸福河湖+”行动,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廊道”,让每片水域都成为苗侗儿女的“精神家园”。

  从工业污染的“黑水河”到生态治理的“清水廊”,从文化孤岛的“过境地”到文旅融合的“打卡地”,巴拉河的蜕变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这条流淌着千年少数民族文化的幸福之河,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在黔东南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的壮美诗篇。

  站在巴拉河与清水江交汇处的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观景台,但见碧波荡漾、白鹭翩跹,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