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汗的体育课回来了——贵阳中小学生“动”出健康新活力
3月27日,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学生在课间15分钟进行跳绳运动。赵松 摄
3月27日,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学生在大课间练习绳操。赵松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谌贵璇
“课间10分钟现在延长到15分钟,我们班同学爱在走廊上玩‘跳房子’!”贵阳市云岩区人贵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吴希玥兴奋地说。这是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和“课间延长至15分钟”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从城区到郊区,从小学到中学,这场以“汗水”为关键词的教学改革正在悄然改变着校园的面貌。
政策落地:从“纸上”到“脚下”
“每天一节体育课不是简单的课时叠加,而是系统性改革。”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李薇薇介绍,南明区因地制宜,制定“一校一策”,通过多样化的个性化体育活动,采取“1+N”模式,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2小时,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云岩区则通过开发利用校园空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走廊和校园闲置区域,将其改造成适合学生运动的“微操场”,进一步扩充了体育活动场地。云岩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卫功立表示,该区将体育教学引入体能大单元教学,融合体能训练与学科教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能。
作为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各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多样化实践。贵阳第十三中学采取“双师协同、任务激励”模式,让体育老师主导教学,班主任协同参与,并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体育训练内容。副校长秦江透露,学校还计划与高校合作,引入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教学。
北京十五中贵阳分校则在每个楼台增设乒乓球桌,让学生“有时间玩、有地方玩”。而云岩区人贵实验小学打造了“1122阳光体育”模式——每天1节体育课、1次七彩大课间、上下午各2次活动,同时引入AI体育设施,实时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让每个孩子毕业时掌握3项体育技能。”校长龙薇表示。
校园焕新:汗水与笑声交织
在贵阳市金关小学的走廊里,几张折叠式乒乓球桌格外显眼。专职副书记刘智规介绍,因场地有限,学校巧妙地将走廊改造为“微操场”,还开发了室内操、跳皮筋、扔沙包等小型活动,让校园处处成为运动空间。京学贵阳附属实验学校将体教融合发展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采用“必修+普修+精选+寒暑假集训”的模式,科学安排学习、训练和比赛时间,多方协同确保文化学习与运动特长训练同步发展。校长程华勇自豪地说:“在今年2月的省游泳俱乐部联赛中,我校运动员拿下了5金2银1铜的好成绩。”
尚义路小学试行“走班制”,在课后服务时段提供10余种体育菜单,包括球类、击剑、啦啦操等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实现了“体育课+乐童课程”的无缝衔接。体育老师田波欣喜地看到,过去“不出汗”的体育课不见了,如今每节课都有体能训练,孩子们运动后满脸通红,展现出体育课应有的活力。“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副校长花蕾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出汗’,更要让体育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礼物。”
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超出预期。北京十五中贵阳分校初三班主任王凤发现,大课间后学生课堂专注力明显提升,以前第三节课常有人走神,现在跑完步回来大家的眼神更明亮了。让她惊喜的是,原本体能较弱的学生逐渐克服畏难情绪。“有个女生最初跑200米就喘气,现在能坚持跑完800米,意志品质的提升比成绩进步更珍贵。”
双向奔赴:汗水里的成长与认同
“前段时间我们班因流感请假的孩子比以往少了一半。”人贵实验小学班主任石倩说,大课间活动和运动会趣味项目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内向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渐打开心扉,师生关系也更融洽。
家长的态度也从“担忧”转为“点赞”。尚义路小学学生何宥希放学后兴奋地向妈妈展示新学会的三步上篮技巧。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变化实实在在:情绪更开朗,愿意分享校园趣事;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女儿回家完成作业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半个小时。”北京十五中贵阳分校学生吴怡萱的妈妈说。“原本担心体育课会影响学习,但事实证明,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专注力也随之增强。”人贵实验小学一位家长说。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机会,更是释放压力的方式。“每当学习累了,去操场打场球,烦恼全没了,可以更专注地学习。”贵阳市第十三中学学生曾令洋如是说。在京学贵阳附属实验学校,初中生冯天晟对体育中考更有信心:“通过每天的针对性训练,现在跑1000米比以前快了50秒。”
当运动成为习惯,汗水便化作成长的养分。如今,在贵阳的校园里,从“课间圈养”到“自由奔跑”,从“应付体育”到“享受运动”,体育正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