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了“云端大脑” 基层治理变“智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悦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让乡村更整洁、更安全、更智能。
“自从村里安装了摄像头之后,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乱丢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公共区域卫生也变得干净整洁了。”在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老寨村,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进入,让村民吴承美直观地感受到了村子的变化。
安装摄像头40个、报警器9个、大喇叭10个,安装村级控制大屏幕1个,IP话筒1个,同时将农户自主安装的109个摄像头统一纳入老寨村数字控制平台管理和镇村两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中心,覆盖全村大部分区域和重要的路口、河流。老寨村“数字乡村”项目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和四大运营商技术优势,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系统,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联网联防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向基层“智理”蜕变。
安居乐业是村民最朴素的心愿。通过基层智慧安防治理,乡村运用数字赋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乡村传统基层治理工作由人防、物防向“智防”的转变。
2024年6月,接连几天的大雨使得水尾镇辖区内河流水位上涨,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数字乡村”项目的赋能下,老寨村实现了线上、线下巡河,线上监控全村河流状况,线下由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现场巡查。
一键求助,快速响应。安顺市开发区西航街道土桥村每家每户墙上“数字门牌”,让信息触手可及。
扫一扫“数字门牌”,就可以获取婚姻登记、创业贷款申请、水电缴费等便民服务信息,办事流程变得简单快捷。村委管理员也借助“数字门牌”,将村务管理信息、会议通知等公之于众,透明化管理让村民更放心,大大提升了村里的综合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转型在乡村治理中体现,展现了AI在基层治理中的无限可能,也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生活智慧化、乡村产业数智化注入动能。
“因孩子身体残疾,想申请一辆轮椅,方便孩子日常生活。”毕节市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居民吉庆武通过扫描单元楼门口张贴的“微诉求”二维码,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您好,您的诉求已收悉,我们将立即对接相关部门,及时为您解决。”在智慧治理平台看到留言后,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党委书记史康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复。核实情况后,立即与毕节市残疾人联合会联系,为他家申请到了一辆轮椅。
这份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源于该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的建设。另一边,锦绣社区工作人员何明刚正在街道综合指挥中心电脑上快速操作,身后的大屏幕实时呈现着社区9个重要位置主干道的当前状况。这个移动公司为锦绣社区“量身定制”的智慧社区治理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锦绣街道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治理平台,涵盖数据中台、全科网络、社区治理、就业服务等模块,具备诉求反馈、探头站岗、屏幕巡逻、社情民意收集等功能,让社区治理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一图知全局、一网全监测、一码解民忧、一环破难题”,乡村“云端大脑”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更让群众安居又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