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王欣颖:“刺梨新生代”在酸涩中品味甘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缨
4月30日清晨,28岁的王欣颖早早出现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对着新一批刺梨气泡水的样品记录数据。阳光穿过试管架,在她白大褂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六年前那个在人才博览会上忐忑地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如今已带领团队研发出20余种刺梨产品。
2019年春天,即将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王欣颖参加了贵州人才博览会,她把个人简历投递给来自家乡六盘水市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彼时,贵州刺梨产业综合产值尚不足今天的三分之一,作为刺梨行业新锐力量,初好公司厂房刚竣工不久,7条饮品生产线刚刚“上马”。
2019年6月,领到毕业证之后,王欣颖立马到初好公司报到,担任质检员。
在质检工作室里,她将刺梨果实剖开,观察刺梨的组织结构,用精密仪器测量维生素C含量,记录不同批次原料的品质差异。
“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10倍,是柑橘的50倍。刺梨耐旱、耐寒,适应性极强,多么顽强的生命。”说起刺梨,王欣颖语带骄傲,“这哪是野果,分明是‘维C炸弹’!”
2020年初,初好公司启动刺梨产品研发实验室建设。听到通知,王欣颖没有多犹豫,决定加入到研发实验室。
实验室的工作并不轻松,王欣颖必须时刻像块海绵般吸收着新知识:从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讲座中学习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在行业培训中掌握食品加工新工艺;深夜翻阅专业文献寻找灵感……
2020年6月,为适应发展所需,初好公司将实验室升级为研发中心,并任命王欣颖担任中心主任。为了给研发中心招兵买马,她往返于各大高校,吸纳良才。“我们引进了4个食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这两年我们又陆续引进了药学、生物科学的研究生。”王欣颖说,科研攻关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团体作战,聚合多学科优势才能锻造优秀团队。
王欣颖带着这支年轻的团队跑遍水城区的刺梨种植基地,实地调研,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配方,常常工作到凌晨。那些日子,刺梨果干成了“解困神器”,困了就嚼上一颗,酸涩的味道瞬间驱散睡意。
研发中心的办公室不大,却充满活力。一群年轻人在这里碰撞思想。刺梨面包、刺梨果酒、刺梨果冻……创意如泉水般涌现。“实验室有啥新品,我们都是首批食客。”同事刘红笑着说。
一次次碰撞,一次次失败再来,一次次创新,这支平均年龄27岁的“刺梨新生代”团队主导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水城综合研发中心等5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申报获得专利13项,完成9项标准编写,申报获得3个省级、2个市级科研项目;相继完成刺梨软糖、刺梨饼干、刺梨含片、刺梨果脯、刺梨果冻等新品配方,改良优化气泡水、原浆产品10余次,在科技研发的助推下,初好公司刺梨产品越来越丰富,通过食客反馈不断调整改良优化,初好公司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大力认可。
2024年,初好全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省外市场增幅同比超过30%。如今,初好刺梨产品已成功销售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并在老挝首都万象建立了海外展销店。
再过半个月,粉白色的刺梨花将花开遍野,王欣颖团队的故事,也如同刺梨的滋味,初尝酸涩,回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