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一季度项目建设强势开局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康莉
热潮涌动处,正是扬帆时。在苗岭侗乡的青山绿水间,起重机的巨臂划破晨雾,混凝土搅拌车在工地上穿梭轰鸣,一个个牵动发展脉搏的重点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之中。2025年第一季度,黔东南州以“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在新型工业化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全州新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额突破182亿元,工业投资增速强势登顶全省第1位。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全州上下深化落实“项目为王”理念、构建“5+3”重大项目工作机制的系统谋划,更彰显着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头号工程”的战略定力。
新年伊始,黔钠科技在我州镇远县的钠电池生产及PACK集成配套项目开工。该项目位于黔东经济开发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占地面积达218亩,总建筑面积规划为1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2.43亿元。
据了解,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并配备一条年产1GWh的钠离子圆柱形电芯生产线和一条新能源关联产品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期则将建设1.5GWh的正极材料及电芯PACK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在黔东南高新区中清国投6GW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设工地,运土的车辆来来往往,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中。
据悉,中清国投6GW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由中清先进电池制造(黔东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占地263亩,主要建设6GW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10条及配套厂房、职工宿舍等。该项目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9月竣工调试,12月正式投产。
今年以来,黔东南高新区在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5+3”工作机制作用,聚焦项目建设“主战场”,紧盯制约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专题研究项目推进,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在中清6GWN高效电池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跑出了加速度,1至3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亿元,实现增速近30倍。
“魅力酸汤味在苗乡”科技支撑苗家酸汤产业振兴发展大会在“村BA”发源地台江县台盘村启幕,总投资24.18亿元的16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标志着黔东南酸食文化正式开启工业化、品牌化升级之路。紧接着,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也正式投产。一个集科技研发、智能生产、文化输出于一体的“酸汤产业集群”正在苗乡腹地崛起。
在我州各地的项目建设现场,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文旅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蓄势待发。同时,“挂图作战”的进度表随处可见,“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在镇远县黔东经济开发区,重组构建“1+8”管理服务体系,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在黔东南高新区,企业之家创新企业服务专员全程代办制度,推动政务服务从“窗口办理”向“上门服务”转变。我州正以全链条保障、前瞻性布局,以干劲“满格”状态,在奋进中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为了在项目建设上突出“快”和“好”,在服务保障上体现“优”和“实”,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我州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优势资源,围绕现代工业产业“一图三清单”,高质量谋划招商项目,抢抓东西部协作和产业转移政策机遇,利用“桥头堡”优势条件,通过专班招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基金招商等形式一对一、点对点,瞄准粤港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精准对接招商,为工业投资注入新鲜血液。并优化机制,抓好项目服务,加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推动形成省州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指导,协调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推动拟招项目转化为在谈项目、在谈项目转化为在建项目、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倒逼新建项目落地建设,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支撑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绿意盎然的苗岭之巅俯瞰,从新型工业基地到现代农业园区,从新能源产业板块到民族文化创意空间,项目建设的热潮正涌动在黔东南的每一寸土地。随着“项目攻坚年”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州上下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在狠抓落实中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用重大项目的突破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