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过境免签”出海 我省这条“数字新航道”连通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韦寒
绿电赋能,数据出海。当前,贵阳综合保税区正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探索一条独特的“数字新航道”。
今年6月,贵阳综合保税区贵综跨境数据服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数据跨境流通综合服务平台”即将上线测试。这是继2024年成功开展“国际绿证跨境交易”后,贵阳综保区在数据要素跨境流通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随着“港数黔算”“算力飞地”等创新概念陆续提出,贵州作为数字贸易枢纽的功能正加速成型。
数据“过境免签”,创新跨境流通模式
“境外数据只过区不入境”,这是贵阳综保区在跨境数据流通领域的大胆创新。贵综跨境数科数据运营部负责人何鑫解释道:“我们充分发挥了‘境内关外’的特殊优势,保税区虽属中国境内,但在一些政策享受与数据流通层面,可视为境外。境外数据在此处理,无需‘先报关入境’,这既满足国际客户对数据隐私的要求,又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流程。”
何鑫举例道,香港企业可将数据传输至围网内进行计算,结果直接返回,全程视为“在港处理”,真正实现“港数黔算”。
前不久,一笔与新加坡的新能源数据交易在贵阳综保区实现了全流程处理,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从数据传输到资金结算的整个过程。“这就像为数据办理了‘过境免签’,既安全又高效。”何鑫说。目前,该模式已在国际绿证交易领域成功应用,并将在数据出境评估、跨境算力服务等领域进行探索推广。
“夜间算力”出海,贵州低电价成关键优势
贵州的夜间低谷电价仅为0.27元/度,贵阳综保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优势。依托东西半球的时差,该区正规划建设贵州国际数据港跨境算力中心,计划于贵州夜间为欧美客户提供低成本的算力服务。“西半球的白天正好是贵州的深夜,从‘算电协同’的视角来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算力与电力的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户。”何鑫表示。
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枢纽节点,贵州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盟市场,积极探索“算力飞地”等新模式。未来,贵州国际数据港跨境算力中心有望成为面向东盟的“算力前置节点”,推动普惠绿色算力走向全球。据测算,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10余家生态企业落地贵州,间接创造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200余人就业,预计算力服务及IDC租赁业务年收入可超过5000万元。
AI赋能监管,数据跨境更安全高效
如何安全高效地监管数据跨境流动?“数据跨境流通综合服务平台”给出了答案。该平台计划提供数据跨境规则对接、数据出境自评估、法务咨询等服务,企业在线填写信息后,系统将运用“AI+”“DeepSeek”等大模型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例如一家山东青岛的企业希望将工商数据传至海外,若在当地申报,传统流程需要层层上报,耗时耗力。而通过我们的平台,不仅缩短审批时间,还能在自评估阶段就可提前解决资料不全的问题。”何鑫说,该平台计划6月底内测,7月上线核心功能,未来还将对接贵州省网信办、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实现数据出境监管的“无缝衔接”。
随着数据业务与平台功能的不断拓展,贵阳综保区的服务已延伸至碳关税领域。针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贵综跨境数科正联合相关方研究智能填报系统,帮助钢铁、水泥等行业应对挑战。“从数据跨境到‘双碳’服务,我们始终紧跟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何鑫说。
如今,贵阳综保区正以东盟、欧盟为重点方向,加速完善数字贸易基础设施。这条“数字新航道”不仅是贵阳综保区对“开放型新高地”的探索,更为“贵州数据”走向世界开辟了新通道,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