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石大为:以科技之光照亮高速智慧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芳蓉
进入汛期,贵州高速集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领军人物石大为也开启了更为忙碌的工作模式。他所精心构建的养护科学决策体系,以及“调度云”融合AI事件检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正值用武之时。
“我现在最关注的内容就是数字化、智慧化的建设工作。”投身交通事业长达35年的石大为,亲身经历了贵州从“天堑”到“通途”的沧桑巨变。他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他的人生乐趣。
大学毕业后,石大为被分配至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从此踏上了交通研究之路。此后,他在交通系统的不同岗位上历练,在技术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检测等众多领域积累了深厚且丰富的经验。2012年,他到贵州高速集团总工办工作,在施工和养护领域开拓了全新的视野。
石大为在贵州高速集团工作期间,正值贵州交通建设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13年正式打响的“贵州省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到后来的“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他都深度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到高速公路项目的技术审查、设计审查和交竣工验收等工作中,为贵州交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他参与的众多项目中,大娄山隧道的关键技术攻坚堪称行业典范。这条长达10000多米的隧道,穿越了3条断层破碎带,还面临着高地应力、高瓦斯、采空区、溶洞、暗河、突泥涌水等多种不良地质体的严峻挑战,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毫无经验可供借鉴。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石大为没有退缩,他重新展开系统地质研究,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厚的专业功底,逐步攻克了高瓦斯与岩溶区涌水突泥施工等八大关键技术难题。他成功预判了突泥涌水点等风险,并组织编制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著。
2023年,大娄山隧道作为兰海高速重遵扩容工程的重要一环正式通车,成为中国境内第二长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国内最长的高瓦斯高速公路隧道。然而,隧道长度和建设难度带来的光环背后,也为运营维护、风险管控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立足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石大为积极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以实现隧道管理“安全提升、高效救援、科学养护、低碳节能、数字治理”为目标,牵头开发了大娄山隧道群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
2024年10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2024年国际道路大会上,“基于数字化的大娄山超长隧道群应急管理成套技术项目”荣获国际道路联合会奖,国内仅有4个项目获此殊荣。
“目前,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件事,一是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二是解决服务可知可达的问题。”石大为深知,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已然来临。他致力于通过构建养护科学决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养护效率、准确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养护成本。
“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走,我也要尽自己所能把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往前推。”4月30日,石大为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他说,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去35年工作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发展的殷切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