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间,铜仁市高峰村村民存款增长16倍[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跃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施平
从“种苞谷难糊口”到“家门口领工资”,从“垃圾围村”到“省级文明村寨”,铜仁市沿河自治县中界镇高峰村用6年时间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跃迁。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村庄,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探索出一条“产业筑基、治理塑形、文明铸魂”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产业兴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山间,村民罗贤国夫妇已在葡萄大棚里忙碌开来。“黑珍珠、阳光玫瑰葡萄对湿度要求高,必须及时修剪枝条。”罗贤国一边剪枝一边介绍。在他身后,130个现代化大棚依山而建,棚内串串葡萄晶莹剔透。
2018年,在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下,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帮扶工作队与高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将800亩零散坡地整合为连片产业基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起有机葡萄、生态茶叶等特色产业。
5年前,这对夫妻还在广东的电子厂流水线上辛苦打工,如今,他们已然成为了葡萄种植的行家里手。
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的帮扶团队来到高峰村七里槽,建起了第一个有机农业产业园。帮扶团队将村里800亩原本零散的耕地整合成了连片的产业基地。
现在130个现代化大棚沿着山势依次铺展。仅108亩的产业园,去年就创造了7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现在村里都出现‘用工荒’喽,得去邻村招工才能满足园区的用工需求!”村支书罗仕生指着账本说。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村庄,如今已经有50多户盖起了二层小楼,村民存款总额比2018年增长16倍。
村居“颜值”再提升
走进村民罗勇家的小院,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月季与山茶相映成趣。“这次美丽庭院评比,我家要争当示范户!”正在修剪花木的罗勇信心满满。
曾经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历史。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除违建,疏通沟渠,同时创新实施的“乡风文明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纳入考核,村民凭积分可在“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村里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完成147座卫生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安装120盏路灯。“我们还抓住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绘制特色墙画5000多平方米。”罗仕生介绍,通过党群共建,村子既提升了“颜值”,又厚植了文化底蕴。
和谐绿色新风尚
“以前摆寿宴得开三十桌,烟花鞭炮放半条街;现在一家人围坐吃顿团圆饭,唠唠家常比啥都热闹。”在高峰村的农家小院里,七旬老人陈素花聊起两年前,子女给她办场简约的七旬寿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次寿宴没有攀比排场,不见铺张浪费,简单而又温馨。
在高峰村,修订后的村规民约明确了红白事的清单,限定礼金、餐标、桌数等上限,为婚丧嫁娶立规矩。村里还组建了移风易俗宣传志愿服务队,通过院坝会宣讲、举办文艺演出等形式,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村里还依托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如今的高峰村,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移风易俗推行以来,村里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超60%,50多位七旬以上老人在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安享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文明乡风吸引了不少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养老,村庄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近日,晨雾未散时,记者再次踏入高峰村,水泥路面上还沾着露水。这座曾因喀斯特地貌深陷贫困的村庄,如今焕然一新的3D墙绘跃动在粉墙,百亩茶园翻涌着绿浪,连空气里都漂浮着发酵有机肥的酸甜气息。
葡萄大棚里,罗贤国粗糙的手指正轻抚一串青玉般的“阳光玫瑰”。他的妻子黄廷英举起手机,屏幕里翡翠般的果实糖度值定格在18.2。五年前在电子厂麻木按动按钮的手,如今成了伺候葡萄生长的“金手指”。
最动人的春色藏在陈素花老人的小院。七旬寿宴从三十桌浓缩成火锅家宴,省下的寿礼钱化作满园月季。“这可比摆阔气实在。”老人晃了晃戴着智能手环的手腕,院墙上孙辈的奖状与健康监测器的蓝光交相辉映。分类垃圾桶折射的夕照中,这个曾经被大山锁住的村庄,正以产业为经纬、文明为针脚,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