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林下生“金”拓富路 黄精管护绘新篇
立夏时节,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300亩油茶林随风涌动绿浪,林荫下整齐排列的黄精苗舒展着肥厚的叶片。这个将传统油茶产业与林下经济巧妙结合的示范基地,正在奏响乡村振兴的“立体增收曲”。
在油茶林下,200余亩黄精通过“高矮结合”的立体套种模式焕发生机。种植大户廖兴带着10多名村民正在进行夏季关键管护,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与层层叠叠的绿意交相辉映,他们手持特制的水溶肥喷枪,将发酵过的油菜壳氨基酸肥精准施入苗床,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现代农业图景。
“立夏刚过,现在是草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我们今天来一个是除草,一个是施肥。”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黄精种植大户廖兴介绍,我们主要施的是我们自己配的水溶肥。因为我们当地主产油菜,菜壳比较多,通过发酵后,能把油菜里面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也便于植物更好地吸收。
在黄精管护过程中,技术保障是重点。除了这种“变废为宝”的土办法,既能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又能为黄精提供天然养分。在病虫害防治上,基地还摸索出一套“十天一周期”的精准防控机制,以此面对高温高湿季节的病虫害挑战。从选品到套种模式,从日常管护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种植户们的心血,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掌握成熟技术。
“我这个黄精是2023年腊月份种植的,就目前这个长势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就现在来看,一亩地收个4000斤应该没有问题,我有200多亩地,能收个七八十万斤左右,预想中要达到这个水平。”廖兴说。
黄精喜荫耐寒,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生产周期比较漫长,市场供不应求。随着中草药市场前景的持续向好,衙院村通过土地流转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了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不仅为群众开出一剂增收致富的“良方”,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黄精种植能在衙院村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服中心为种植户提供免费肥料,并给予苗木资金补贴,助力黄精栽培。
“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更有底气,更有干劲去发展黄精产业。”廖兴感慨。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注溪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黄精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科学定位划片、定类定品,进一步增加药材种植种类;同时,围绕种苗繁育、栽培、生产管理等不断总结经验,以市场为导向,探索致富新路子,让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特色优势产业。
截至目前,注溪镇中药材种植面积2300余亩,分布在六个行政村,种植品种有茯苓、黄精、太子参、百合、吊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