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影像故事:锔瓷,我会
作为县级锔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柳波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被更多人了解。
铜锤起落间,金属与瓷器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鲁媛 尚宇杰 摄影报道
布满老茧的手轻拂茶杯,被器物久磨,指纹已泛着沧桑的白。
13岁那年,柳波第一次握紧祖辈传下的铜锤。木柄上深浅不一的纹路,是几代人掌心的温度与岁月的痕迹。当铜锤落在锔钉上,清脆的声响在耳畔回荡,一枚手工锻打的锔钉贴合壶身裂缝,那一刻,他仿佛触摸到了锔瓷这门古老手艺的灵魂。自此,折边、塑形、錾刻,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那时,街头巷尾常能见到锔瓷匠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高喊“锔盆、锔碗、锔大缸”,百姓们听到吆喝,纷纷拿出破碎的瓷器。修好后,锔瓷匠讨一碗水喝,以此证明修补得滴水不漏。
柳波的先辈从北方而来,在乌蒙大地落脚,靠着这门手艺,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柳波也以为,这门手艺会是他一辈子的饭碗。
然而,时代的浪潮来得迅猛,让人猝不及防。
2000年后,流水线上的瓷器大量涌入市场,价格低廉,坏了就扔、立马换新成了常态。“修旧如旧”的锔瓷技艺逐渐无人问津,来找柳波修东西的人越来越少。
看着冷清的店铺,既无奈又心酸。2002年,默默将铜锤放回工具匣。摊开双手,掌心洗不净的瓷粉,曾是多年与锔瓷相伴的印记,习惯了摩挲锔钉的双手开始学会整理货架上的商品,他和朋友合伙做起了小生意。
偶尔深夜,柳波总会忍不住抚摸箱中的铜锤,满心担忧,这门从宋元延续至今的手艺,真的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吗?
2006年,当柳波在电视上看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到“活态传承”四个字时,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期待着,与瓷器相伴相生的锔瓷技艺,也能被人们重新关注。
平淡的日子又过了8年。
2014年,QQ群里的一条消息打破了柳波阔别锔瓷十余年的平静。
“请问有会‘锻打锔钉’的师傅吗?”彼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颁布实施两周年,全省非遗传承人不断增加。十余年的蛰伏,让柳波内心翻涌。
他屏住呼吸,颤抖着双手在键盘上敲出了两个字:“我会”。
京杭大运河清淤工程挖出了700多件多个朝代的瓷器,客户通过互联网找到了柳波,他再次打开工具匣,握住铜锤。
一年后,多件瓷器在他手中焕发“新生”,每一次锤击,都是与锔瓷技艺的久别重逢。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非遗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全国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截至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已累计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各省级文旅部门公布的传承人已达1.6万余名。
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创新模式,2023年,钟山区的“非遗+”传承创新模式让柳波迎来了新的机遇。占地800平方米的钟山区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开馆,柳波以县级锔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入驻。在这里,他不仅能展示精湛的锔瓷技艺,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
今年,柳波46岁,在直播间里时常能看到他埋头敲打的身影,他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展示着锔瓷的魅力。拇指抵住锔钉,食指与中指夹紧铜片,手腕轻旋,锤落时,金属在瓷面“生长”出梅枝般的纹路,展现着别样的美。
从传承到没落,再到重新发扬,三十余载浮浮沉沉,柳波深知,锔瓷匠修复的不仅是破碎的器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爱物惜物之心。在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重视下,柳波满怀信心,他要继续“拿着金刚钻,揽着瓷器活”,让锔瓷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