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2023级在职研究生领导科学班到黔东南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6月14日至15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23级在职研究生领导科学班到黔东南州榕江县、黎平县,开展“赓续红色革命精神,谱写现代化新篇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悟初心使命,以沉浸式学习深化理论认知,以实践调研赋能实干担当。
红色记忆:在历史坐标中筑牢信仰之基
在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学员们踏入清代古州镇总兵署旧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木质建筑、泛黄的文献史料,生动还原了1930年红七军攻克榕江时“军旗指处万民欢”的壮阔场景。作为贵州省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高级军事衙门,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精神的历史见证,更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
“看着展柜中红军战士使用过的锈迹斑斑的武器、补丁摞补丁的生活用品,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艰苦卓绝却信念如磐的峥嵘岁月。”学员王宪宇在参观时感慨道。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学员们沿着“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三个第一次”的展陈脉络,系统学习1934年黎平会议这一“伟大转折的起点”的重要意义。会址内陈云手书的门匾古朴庄重,木质会议室桌椅摆放依旧,临街商铺旧址上“苏洋广货”的招牌字迹清晰,将中央政治局在此否定“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历史时刻鲜活再现。活动期间,班级还为各位党员同志举办了庄严的“政治生日”仪式。全体党员手持贺卡,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纪念馆内久久回荡,让红色基因在仪式教育中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在发展实践中解码时代命
走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榕江县乐乡村,古榕树群与侗族木构建筑相互映衬,在这里学习了创新基层治理“四诊”工作法,探索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随后,学员们沿着特色研学路线,深入考察蜡染工作坊、乐乡村花椒、西瓜种植等乡村产业项目,实地见证传统村落如何通过“非遗活化+农产旅融合”实现华丽蜕变。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守得住传统、找得准路径”的成功范例。
夜幕降临,榕江“村超”足球场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学员们置身数万观众的欢呼浪潮,亲眼目睹村民球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的英姿,一场民俗与足球共燃的表演巧妙融合民族风情与青春活力,侗族琵琶歌传递温情,特色巡游缤纷登场,安全生产月演出更添别样色彩,民俗与体育交织,以“足球+文化”的创新模式,成为展示贵州乡村活力与民族自信的闪亮名片,打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思想洗礼:在知行合一中凝聚奋进力量
在肇兴侗寨,学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深入调研基层党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践。作为“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的鼓楼群与侗族大歌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如今,现代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座千年侗寨焕发全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族文化,肇兴侗寨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班主任田新教授在现场教学中向学员们说。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更是一堂鲜活的实践课堂。未来将把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