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构建校园法治“双防线”筑牢青少年成长法治屏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三周年之际,丹寨县创新构建“警察信箱+法律礼包”双防线机制,护佑未成年人成长。
“双防线”筑牢安全网,从警示守护到精准应急。一是警察信箱长效守护。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宣讲团特别设置的“警察信箱”环节,民警向全体师生公布24小时服务热线和线上联系渠道,通过信箱收集霸凌苗头、家庭侵权等线索,48小时内联动司法所、妇联介入处置。例如,扬武中学800余名师生参与的法治课上,现场设立“警察信箱”并发放手册,同时建立校园法律顾问常态化机制,标志着该镇青少年保护向长效服务体系转型。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二是法律礼包精准应急。司法局编印的《常见的法律问题》”成为“校园爆款”,其中防性侵章节采用漫画图解生理边界,防霸凌篇附有《治安管理处罚法》责任年龄对照表。司法所工作员在咨询台前连续接待6名学生,解答“父母偷看日记是否侵权”等困惑。
校园安全防护教学,从单向宣讲到双向互动。一是霸凌防治实战教学。县公安局法治大队民警以“某校霸凌案”为切入点,详细讲解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并通过情景还原视频演示取证要点:“聊天记录要完整保存”“受伤部位需多角度拍摄”,民警现场指导学生操作手机取证功能,明确“证据链”留存标准。初三学生李明在演练后感慨:“学会拒绝作恶同桌的嘲笑,就是对自己负责”。二是性侵防范场景化科普。派出所民警创新使用人体模型以通俗语言讲解隐私部位保护、辨别和防范性侵害行为。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性侵害发生的诱因、特点及危害,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引导学生在遭遇侵害时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并保留证据。
民法典浸润未成年,从法条解读到思维培养。在后续开展的“典亮未来”系列活动中,司法局普法团聚焦青少年三大痛点:一是网络打赏陷阱。结合13岁学生挪用学费打赏主播案,解读《民法典》限制行为能力条款,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打赏的法律风险;二是高空抛物追责。用实验演示鸡蛋从4楼坠落的冲击力,明晰第1254条连带责任,增强青少年对高空抛物危害的认识;三是人格权保障。通过“同学偷拍丑照群发”案例,阐释第1019条肖像权保护,引导青少年尊重他人人格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