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乡客”到“村里人”的蜕变——记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第一书记李冬华驻村事迹

2025-06-19 黔东南新闻网 吴本银 储昌品 王槐雪

  2023年6月,来自省直机关工委李冬华奔赴复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始终将建强村级党组织作为核心抓手,依托基层党组织力量,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深耕细作,推动复兴村实现华丽蜕变。

  山月照征程,机关干部的仫佬山乡之约

  复兴村作为贵州省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聚居以仫佬族为主的多民族乡民、拥有长达300年的悠久历史。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与建筑价值,2018年复兴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李冬华深知,文化只是基石,要让村子真正“活”起来,发展之道必须全面摸清。他一头扎进田野地头,跟随村民劳作,观察农作物长势、土地肥瘠;走进农户家中,了解收入支出、生活难处。复兴村虽有着山清水秀的外表,但因交通不便,山货运不出去,外地游客也难引进来;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多靠传统种植勉强度日,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李冬华在村委办公室翻阅历年资料,结合调研数据,为复兴村勾勒出产业地图,哪片区域适合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哪些地方可依仗生态优势发展康养旅游,小作坊式的传统手艺如何整合升级为规模产业。他与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围坐院坝里,一场场头脑风暴接踵而至,有人提出种植特色水果,有人主张主打民俗民宿,虽然观点碰撞,但都在为村子的未来添砖加瓦,复兴村的振兴之路在探索中逐渐清晰。

  党建固本,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蜕变

  初到村里,李冬华发现村党支部存在诸多问题,活动经费少,党员外出务工多,“三会一课”流于形式。但深知党建重要性的他没有退缩,以主题教育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将“三会一课”搬到田间地头,重燃党员使命感。还组织党员到遵义会议旧址开展“红色研学+产业考察”,汲取精神力量,带回外地产业发展经验。

  同时,推动建立“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治理体系,党员们迅速行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关心孩子们上学、老人看病等问题;为流动党员建立联络微信群,让在外党员也能了解家乡建设;挖掘本土能人,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党组织,在麻江县“金种子”带富计划中,党员文荣义带头试种紫玉葡萄取得良好收益。

  李冬华没有丝毫局限于本村党建,而是巧借外力,发挥派驻单位优势。以“双联双促”活动为桥梁,牵线搭桥黔东南州监狱、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与村支部联学联建。在葡萄基地的“田间课堂”上,省农科院专家现场示范,手把手教村民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深入人心;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机关党员与村民围坐一起,共话非遗保护,从传统技艺的传承到衍生品市场开拓,思想火花四溅。

  产业破局,从“单打独斗”到“三产融合”的突围

  2023年8月,葡萄园突遭霜霉病,果农愁眉不展。李冬华迅速联系省农科院专家,专家开出“仫佬红”新品种改良方案,李冬华带着团队日夜跟在专家身后学习。新品种葡萄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李冬华又牵头设计印有仫佬族图腾的礼盒包装,创新“提前下单+冷链配送”模式,订单纷至沓来,葡萄迅速售罄。如今,葡萄园成为麻江县“蓝莓产业带”上的明珠,园里满是丰收的欢声笑语。

  灰拔豆腐是复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金渊秀的灰拔豆腐作坊,在李冬华推动下,迎来华丽转身。升级为标准化工厂,卫生条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与三联超市合作开发真空包装产品,“仫佬灰拔豆腐”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商超,年销售额从50万元跃升至80万元。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那嫩滑弹牙的豆腐斩获金奖,金渊秀正谋划让豆腐进入监狱系统、高校食堂等稳定渠道,为非遗美食开辟广阔天地。

  同时,230亩坝区在李冬华的规划下,开启“科技种菜”模式。“网格化种植”让土地利用精准到每一寸,滴灌系统如毛细血管般为作物输送养分,生物防治技术守护蔬菜健康。李冬华带队走访7家监狱单位,签下5万斤订单,村集体增收12万元;与明洋食品合作开发酸汤减脂系列产品,生姜种植户年均增收5750元,菜农们在田间竖起大拇指,“李书记带咱种出了金娃娃!”

  民生提质,从“忧居”到“优居”的跨越

  打通“断头路”,架起便民桥。芭茅寨村民出行靠渡船的困境,李冬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四处奔走,协调各方资源,争取省民宗委50万元专项经费,精心组织施工,一座便民桥横跨水面,宛如纽带连通两岸,解决300名村民出行、运输难题。老富庙、翁里湾子等便民桥项目同步推进,工程队日夜奋战,机械轰鸣声中,“断头路”一一被打通;修建的4条产业路、3300米灌溉沟渠,宛如经济命脉,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运输车辆在产业路上飞驰,满载丰收的希望。

  守护绿水青山,扮靓人居环境。720万元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落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河道整治后,曾经泥沙俱下的河道变身网红湿地景观,水草摇曳、白鹭翩跹,成为游客打卡胜地;全村1871户完成户厕改造,垃圾转运车穿梭乡间,村子荣获麻江县“最美乡村”称号。李冬华顺势推动“微花园、微果园、微菜园”建设,村民齐上阵,种植千余株果树,修建50余处花坛,古寨四季有景,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踏雪,美不胜收。

  李冬华还积极争取资源,5套电脑设备运抵村口,数字乡村服务站挂牌成立,村民上网学知识、查农技,紧跟时代步伐;村卫生室升级为标准化医疗点,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村民看病不再愁;2024年,产业奖补16.178万元发放到村民手中,2名困难学生收到沉甸甸的资助款,11户新增低保户露出安心笑容,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秋冬季节,李冬华化身“安全卫士”,走家串户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争取2套手抬机动泵及配套装备,排查整改木质房屋火灾隐患,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让冬日的古寨暖意融融。瞄准民生项目建设为复兴村卫生院、幼儿园、文化服务中心、仫佬族民族文化陈列馆等建设提供帮扶助力。

  山月映新程,初心耀前路。站在古井旁,微风轻拂,李冬华望着眼前的一切,在葡萄架下紫色的葡萄长势喜人,那是绿色发展的律动;非遗“灰拨豆腐”工坊厚重的碾盘声,与田间的欢声笑语交织成和谐乐章。驻村两年,李冬华早已从“异乡客”变成“村里人”,他的足迹遍布村子每一个角落,他的汗水浇灌这片土地生出希望之花。

  通讯员:吴本银 储昌品

  二审 陈 果

  三审 李 明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