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驻村当故乡 把村民当亲人—— 记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驻村干部朱学俊
“朱干部,你一个外乡人比我们本地人还拼?”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老党员龙英豪看着齐腰被泥水浸染的驻村干部朱学俊笑着说。
“您忘了,我们茅坪的竹子,根扎得越深才越经得住风雨!”朱学俊回答道。
2023年盛夏暴雨夜,茅坪村口石桥被山洪冲垮,朱学俊抓起手电筒冲进雨幕,身后跟着20多名自发赶来的党员,历经4小时,避免了决堤的风险。这是朱学俊驻村4年里,无数个冲锋在前的瞬间之一。
这位来自茅坪镇人民政府的驻村干部,用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实干,从村民试探的目光到信任的笑容,从荒芜竹林到“黄金产业”,在竹海绵延处谱写了一支“黄金杆”与“红基因”的足音。
2021年初到村里时,朱学俊目睹村民将楠竹以每公斤6毛钱卖给小作坊,心疼得彻夜难眠。他揣着村民砍来的竹子跑遍3家竹制品厂,当带着竹编茶具、工艺竹席样品回村时,村民王大叔摸着光滑的竹席直感叹:“竹子还能这么值钱?”
2023年春,朱学俊和驻村工作队带着村“两委”跑项目、争资金,1500亩楠竹标准化示范基地破土动工。为解决技术难题,他协调贵州省林科院专家指导,带着村民在竹林里搭起“田间课堂”。
当首条竹笋加工生产线在村头轰鸣运转,首批5吨包装精美的笋干以高于市场价3倍的价格销往省城时,王大叔数着增收的8000元钞票笑出泪水:“朱干部让我们的竹子真成了‘黄金杆’!”
如今,村里竹产业年带动就业47人,村集体年增收5.2万元,公示栏上的红榜成了村民心里的“定心丸”。
“党员会开成茶话会,记录写得像流水账。”初到茅坪村时,涣散的组织生活让朱学俊忧心忡忡。他揣着笔记本走访28位老党员,在柴火灶前、田埂边上收集到23条党建建议。每周三晚,他带着村“两委”成员逐字逐句梳理会议记录,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曾经泛黄的笔记本变成了整齐的档案柜。
2023年汛期抢险后,朱学俊牵头成立“党员先锋队”,将红旗插在河道整治、矛盾调解、产业服务一线。
如今,先锋队全年开展186次志愿服务,在蜜柚林里帮村民疏果的“红马甲”、在田埂上调解纠纷的“板凳会”,让党员徽章成了村民最信赖的“信号灯”。
龙大道烈士故居的斑驳木梁,是朱学俊驻村日记里反复描摹的牵挂。当他发现烈士事迹散落在各家族谱中时,连夜整理资料跑了12趟县档案馆。请来工匠修缮故居时,他带着村干部蹲在地上清洗67件老物件,参与绘制烈士生平展板到凌晨3点。
2023年国庆,茅坪村首条“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线路开通。当外来的研学团走进故居,孩子们对着展板奶声奶气地喊:“龙大道爷爷真伟大”时,朱学俊正蹲在地上擦拭玻璃展柜,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晒黑的脸上,映出亮晶晶的光。
如今,龙大道烈士故居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民开办6家农家乐。
今年5月,驻村工作队进入轮换。茅坪村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至竹林深处,竹梢摇曳的沙沙声里,混着蜜柚园的笑语和加工厂的机器轰鸣。朱学俊的驻村日志最新一页写着:“竹子生长有拔节期,乡村振兴要耐得住扎根的寂寞。” 4年来,他晒黑的面庞映着竹荫,磨破的鞋底沾着春泥,却让这片土地长出了“黄金产业”、踩实了“红色脚印”。
当有人问朱学俊何时返程,他听着漫山竹浪笑着说:“等每个村民的笑脸都像蜜柚一样甜,等竹林的涛声都变成乡村振兴的掌声。”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