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母亲河”这样一点一点重生 以前市民看着揪心,现在天天去散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艳飞
“被污染的松溪河又脏又臭,看着让人揪心。”提到以前的松溪河,邵粒皱起了眉头。
邵粒是贵阳乌当区温泉花园小区居民,也是松溪河湿地公园的“常客”。每天晚餐后,她喜欢到位于“家门口”的松溪河湿地公园散步。
“治理后的松溪河,干净清澈,又恢复了往日颜值。”谈到现在的松溪河,邵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松溪河全长9.9公里,绕城而流,是乌当区的“母亲河”。2020年底,由于河道污水管网破损,造成污水溢流,松溪河受到严重污染:脏臭,水质下降变成Ⅳ类水质。
治理松溪河,等不起,慢不得。
松溪河受到污染后,乌当区高度重视,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治理松溪河。
“我们从截污、治污、补水、生态修复、河段清淤等方面全面治理松溪河,让从前的‘污水沟’重新变得清澈,母亲河得到‘重生’。经过治理后,松溪河污水管网实现正常输水、排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乌当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陆军说,为了对松溪河进行更好地管护,避免再次受污染,乌当区通过招标引入专业公司负责管护。引进的公司主要负责清理河道边的垃圾、检查维修污水管道、阻止污染河流的行为等。
松溪河的治理是乌当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绿,是乌当区的主旋律。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乌当区按照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做优生态“长板”,不断释放“绿色红利”,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价值融合并进,全力绘就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美丽景象。
具体实践中,乌当区围绕辖区重点河流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个方面,持续做好“水文章”,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聚焦“源头分类、垃圾投放、收集收运、初次处理、终端处置”五个关键环节,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构建覆盖源头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流程规范框架,同时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逐步形成分类流向可视化、运营数据可量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运行模式;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和全省医药制造聚集地、医药物流集散地的产业优势,构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带动全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服务业大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形成了具有乌当特色的“大数据+大健康+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四大“两山”转化模式,推动“绿色”动力充分发挥和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为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乌当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全区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环保执法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对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先导、基础、监督和推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追“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乌当区收获了“幸福硕果”:目前,乌当区森林覆盖率达59.99%,保持全市第一。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绿色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乌当区将继续坚持生态先行的理念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打造“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乌当,让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地更净、景更美,为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