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贵州“村字号”IP⑤马蹄四扬春潮生 “村马”跑出加速度

2025-07-11 贵州日报 雷刚

参加贵州“村马”全国赛马邀请赛的骑手纵马奔驰在赛场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明雪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明雪

       赛马场上,工人们保养维修场地;马房旁,枣红色的骏马毛色如绸、身姿矫健,在骑师的引导下训练。6月,记者来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西部赛马城,全长1601米的环形专业赛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在为即将启幕的“2025年美丽乡村赛马联赛”作准备。

       2024年7月27日,三都“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开赛,县内87个行政村参与角逐,每场比赛都吸引上万人现场观战。带着泥土气息的赛事意外爆火,全网流量超3亿次,被网友称为贵州“村马”。

       2024年,三都举办“村马”赛事33场次,接待游客540.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3亿元,被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评为 “2024中国民族马文化运动十大影响力事件”之一。

       从“端坡”到赛道,一匹“黑马”的诞生

       今年“五一”期间,贵州“村马”全国赛马邀请赛场场爆满。据统计,5月1日至3日,三都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1.4万人次,增幅34.68%;旅游总收入突破2.16亿元,增幅44.45%。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同时也是“中国赛马之乡”。水族人民自古爱马、养马、赛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1988年,三都成立赛马协会,提出除端节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赛马运动会。

       “每逢水族端节,年轻人在‘端坡’上登高赛马,庆祝丰收。传统的水族赛马,马匹不用马鞍,村民们在山头田间观看比赛,野性十足。”三都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姚遥回忆道,过去赛马多为民间自发,规模小、影响力有限。

       2023年,三都决定将赛马推向市场化运营。2023年8月,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公司成立,历经两年探索,以“国际标准+民族特色”重塑赛事体系,逐渐推动“村马”破圈成为“村字号”IP。

       “2024年,我们对县内的养马情况进行摸排,发现水族人民对赛马的热情超过我们的想象。于是,我们把赛事领进了按国际标准打造的赛道。”该公司负责人覃云峰介绍。

       从县域到全国,一场满载诚意的盛宴

       在“村马”比赛现场,专业跑道、民族方阵巡游、非遗展示区“三轨并行”。奔驰的赛马和精彩的马术表演,与水族文化展演同步进行。

       “第一次看到马术比赛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既新奇又震撼。”深圳游客袁浩林感叹,夜晚万户水寨的长桌宴更让他难忘,花香糯米饭、水乡白切鸡等特色美食摆了六行长桌。“五一”期间,万户水寨的长桌宴订单额14万余元。

       在万户水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桃花的马尾绣店成了热门打卡地。“游客看完赛马就来店里打卡,有的还会带着自己的设计稿定制专属作品。”韦桃花说。

       如今,三都自治县已开发50余款水族“马文化”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4年比赛期间,县内87个行政村共有1300余人共同参与到“村马”活动各环节,全民共建共享的热情,让“村马”成为凝聚民心的盛会。

       姚遥说:“今年的‘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将面向全国发出邀请。只要以村为单位,派出3匹战马,就能踏上三都的赛马场。全新赛制、全民参与,赛事将比去年更宏大、更精彩。”

       小赛事撬动产业链,“马上”驮起新经济

       在三都黄埔骑师学校,马术训练场上传来阵阵马蹄声。作为贵州省首个马产业定向培养专业,“休闲体育—马术方向”专业班备受青睐。“2024年我们总共培训了400多人。这些孩子通过培训选拔后,会真正走入赛场。”该校党委委员谢朝醒满怀期待地说。

       三都的马产业从赛场延伸到文旅领域。13家特色民宿、259家酒店星罗棋布,其中新建的贵州“村马”酒店,120间“马景房”即将开门迎客。“马研学”“马旅拍”“马术培训”等旅游产品更是火爆。

       “今年以来,西部赛马城接待了研学团队3000余人,马旅拍项目有2000多名游客参与。现在,游客在三都的停留时间从过去的1天延长至2.5天。”覃云峰表示,未来,“村马”将打造“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的常态化体验。

       该县中和镇水族骑手石绍张的马厂内,十几匹赛马正嚼着草料。2019年,他返乡创办三都窍亮马业有限公司,如今靠着养马、赛马、售马,年收入超10万元。他说:“‘村马’火了之后,许多外地骑师把自己的马寄养在我的马厂里。”

       三都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群众养马,并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8万元。2025年,该县马匹存栏量突破3100匹,贵州马核心种群达891匹,年末预计存栏量达5000匹、综合产值超亿元。

       从养殖到赛事,从马术培训到马具销售,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马产业链正在形成。马背上不仅驮起了精彩赛事,还正在驮起一条马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记者手记

       “村马”出圈后,山地与赛马吸引了八方目光,人们惊叹“原来山野间也能跑出国际范儿”。这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产业创新的精妙共振,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发掘和运用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踏出的独特舞步。

       采访过程中,三都水族群众的淳朴善良让人印象深刻。1300余名村民主动参与赛事服务,骑手石绍张说起爱马时眼含光亮……这片生机勃勃、渴望发展的土地,不断生长出温暖鲜活的故事。

       从“端坡”野地到专业赛道,水族群众用最朴素的热情把流量酿成了共富的美酒。当文化根脉深扎泥土,当产业创新扬起缰绳,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自会奔涌出独特的韵律。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张杰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