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联动聚合力 党群同心筑家园——车民街道筑牢防汛救灾“红色防线”纪实
连日来,榕江县遭遇洪水袭击,面对抗洪抢险与灾后重建的双重严峻考验,车民街道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党建红”引领“战汛志”,构建“党员冲锋在前、社区协同联动、救援力量护航”的立体攻坚体系,在抗洪抢险救灾一线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防线”,生动诠释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勇担使命,筑牢“主心骨”战斗堡垒
危急关头,党员干部就是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车民街道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始终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沿。
闻令而动,彻夜坚守:6月23日晚,强降雨来袭,车民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所有党员干部到河边开展抗洪抢险排查、警戒、值守工作。“今晚我们的任务就是严守寨蒿河、平永河交汇处二桥脚、三中桥等关键风险点,防止群众靠近,及时上报水情!”榕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民街道党工委书记、4号洪区副指挥长田耕的话语在雨夜中铿锵有力。这一夜,街道所有党员干部彻夜巡查,严防群众靠近危险水域,为后续抗洪救灾争取了宝贵时间。
下沉一线,生命至上:次日,面对洪水侵袭,200余名党员干部全员下沉一线,化身无畏的“抢险员”“安全员”。在宏坤小区,面对二楼被困的老人和孩子,党员杨昌文与同事毅然逆流而上:“我和杨俊一人背一个孩子,你们俩搀好老人,小心!”在六六顺街巷,齐腰的洪水挡不住救援的脚步,几名党员干部牵着一艘救援小舟,载着5名群众蹚水前行。他们就用这种“肩背手抬”与“冲锋舟救援”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奋战20多小时,安全转移群众2万余人。
清淤攻坚,复产先锋:25日凌晨,洪水刚退,街道党员干部又马不停蹄地带头投入清淤战斗。通过划分网格责任区,以人工和铲车协同攻坚,将汗水挥洒在清淤运废的泥泞中。经过持续奋战18天,清通主干道约25万平方米,为群众和商户有序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部分干部仍然坚守一线,协同清理地下室、抢修电梯,全力保障群众出行便利。“每天看他们泡在臭泥水里,心疼又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清净家园!”群众的肺腑之言,成为党员干部持续奋战的强大动力。
再战洪峰,作风过硬:28日,新一轮洪水裹挟着浊浪再次扑向这座刚经历过冲刷的县城,警报声、哨声、喇叭声响成一片。这时,一支队伍蹚水而出,“党员在前,跟我走!”刚带领大家完成清淤、裤脚还沾着泥点的田耕,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又带着60多名党员干部和民兵冲上一线,与洪水争分夺秒地抢人。
“快走,往高处走!”刘材建回忆道,当时他跟着队伍在福泰小区路段撤离群众,浑浊的洪水漫过大腿,救援队员们的脚步却比水流更加急促。有人俯身背起被困的老人,有人把孩子护在肩头蹚过深水区,湿滑的路面让人踉跄,他们的手臂却成了最稳的“扶手”。“不记得喊了多少遍,就记得一个都不能漏!”最终,4号洪区低洼地段群众全部安全撤离,实现了“零伤亡”,他们以过硬作风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社区互助:守望相助,共绘灾后重建“同心圆”
面对严重灾情,车民街道各社区不等不靠,迅速形成“自救+互助”的强大合力,展现出基层社区在灾害应对中的强大凝聚力。
此次受灾中,处于低洼地段的文体中心社区和车寨社区受损严重,富民社区也遭洪水浸泡。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受灾社区的干部群众没有坐等外援,而是第一时间挽起袖子,在泥泞中奋力自救,用行动守护家园。同时,未受灾的卧龙社区、东环阳光社区和东环特和社区闻“汛”而动,主动伸出援手,立即整合社区干部、志愿者、党员群众等力量,“冲”到抗洪一线,与受灾社区同频共振,形成了“自救+互助”的重建合力。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群众清理出来的零散垃圾和淤泥运出巷口,带头清理那些泡坏的大件家具!”清淤工作任务最重的时候,在车寨社区的街头巷尾中,铁锹声与扫帚的碰撞声此起彼伏,烈日下,一抹抹党员志愿红在其间来回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夜幕降临,他们疲惫的身影又出现在工业园区,灯光下接力搬运、传递援助物资的忙碌剪影如一场托举希望、传递温暖的“生命接力”。
清淤的工作尘埃落定后,核实灾情、申请政策救助的细致工作随即展开。白天清查居民和商户受灾情况,晚上录入数据至深夜已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常态。那深夜不灭的灯火,正是他们心系群众、为民纾困最温暖的注脚。
八方驰援:汇聚暖流,铸就坚强后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强大的外部支援力量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为榕江的抗洪救灾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此次受灾中,来自周边8个兄弟县市的救援力量星夜驰援,奔赴榕江,在车民街道辖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全力救援,为4号洪区的重建工作注入强大动力。车民街道为保障好救援人员的物资供给,积极吸纳、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的志愿力量,及时、充足地为一线救援人员提供救生艇、冲锋舟、救生衣、绳索、照明设备、发电机、燃油、医疗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必需装备和补给,并高效协调大型机械设备,确保他们有持续作战的能力和安全保障。
“最难啃的地方都是他们啃下来的,非常非常感谢他们,希望下次他们再来榕江,我们一起看村超!”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最真挚的感谢和美好的期望,也见证了兄弟县市之间的深厚情谊。
同时,在每一次成功的救灾行动背后,有一支默默奉献、高效运转的后勤保障队伍在支撑,他们不仅为救援人员提供“武器弹药”,更为受灾群众送去生的希望和心的安定。面对源源不断的捐赠物资,街道依托志愿者力量成立“志愿者尖刀连”后勤保障队,充分发挥本地干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分批带队将志愿者分配到相应岗位上,建立“接收—分拣—配送”无缝衔接流程,将每一份捐赠物资精确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牢牢抓住救灾体系的“生命线”和“大动脉”。
为了保障600余名街道社区干部、志愿者及救援队员的一日三餐,后勤保障队的成员们又化身“饭姐”“饭妹”,稳定保障每日1000余份盒饭供应。在连续15天的高强度保障期内,累计配送盒饭超过 15000份,每日覆盖至少12个分散的点位。她们用行动证明,后勤保障的阵地,同样是书写忠诚与担当的英雄战场,为整个抗洪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来源:通讯员 石义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张杰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