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杨柳塘镇:“黔行”赓续“苗韵新声” “医”心守护“一老一小”
聚焦乡村“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传递社会关怀温度,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黔行护健·刻道传承”实践队于暑期在杨柳塘镇屯上村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贵州医科大学师生联合屯上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组织,旨在通过专业服务和暖心举措,切实提升村中老人与儿童的福祉。
文化筑基,刻道研学+非遗传承,深植服务之魂。实践队首站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刻道”。在驻村第一书记骆婧文联络下,师生们走进刻道文化展示馆。由国家级传承人吴通贤老师详细讲解刻道棒符号背后的史诗与家训,并指导队员制作简易刻道棒、学唱苗族古歌。队员们深受触动,领悟刻道作为苗族“无字史书”的珍贵价值,为后续服务奠定了文化认同基础。活动现场,“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在屯上村挂牌,搭建起校地长期合作桥梁。实践队还策划拍摄非遗宣传片,驻村队员动员15位村民参与,提升文化传播本土参与度。
守护“朝阳”,安全课堂+入户陪伴,纾解看护难题。暑期是乡村儿童安全风险高发期。在驻村工作队提前摸排组织下,43名梨山坪幼儿园孩童参加活动。实践队员化身“健康小老师”,结合当地水塘多的特点,重点讲解了防溺水“六不准”和自救互救知识,并演示了伤口清洁包扎和正确呼救步骤。“遇到有人落水,小朋友要大声喊大人,绝不能自己下水!”生动的演示让孩子们频频点头。活动精准发放了129份图文并茂的防溺水、防中暑、防拐骗手册。课后关怀延伸至家庭:在驻村队员精准引路下,实践队分组走进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在7户留守儿童家中,队员们不仅提供累计超10小时的“一对一”课业辅导和情感陪伴,更送上了温暖的互动时光,有效纾解了家庭的看护压力。同时,为确保关怀直达最需处,队员们带着爱心学习用品,为困难家庭儿童送上支持。
情暖“桑榆”,院坝义诊+方言防诈,筑牢安心屏障。针对村内空巢老人健康管理弱、防骗意识不足问题,实践队灵活调整计划,在杨柳塘组村民院坝开展服务。驻村队员一声招呼,23位老人齐聚树荫下。护理师生为老人测量血压、提供基础检查及一对一咨询,发现近半数老人血压偏高,队员们耐心叮嘱用药和监测事项,并用纸条清晰写明医嘱。入户服务同样深入老人家中:在驻村工作队精准锁定的独居老人家,队员不仅送上粮油等生活物资,更用苗语讲解规律服药重要性,让关怀更贴心。面对电信诈骗高发,“守护银龄钱袋子”成为重点。队员们用当地方言,结合“保健品陷阱”“冒充熟人”等真实案例剖析诈骗套路,驻村队员补充本村“中奖骗局”实例,互动解答疑问。69份防诈单页被老人们仔细收好,实用的健康知识和贴心的方言交流让院坝充满安心与温情。
本次“黔行护健·刻道传承”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服务的生动践行,更是一次校地共建、文化传承与民生关怀的深度融合。青年学子们以“医者仁心”为底色,将课堂所学精准滴灌于苗乡沃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守护“朝阳”成长,用温情温暖“桑榆”晚景。活动不仅为屯上村的“一老一小”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安全知识与情感慰藉,更在文化认同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苗韵新声里赓续了刻道精神。它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也为探索乡村“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模式、助力苗乡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示范效应。这份始于盛夏的关怀与守护,将持续传递温暖,照亮黔行前路。
来源:通讯员 杨力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张杰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