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数十万斤蟠桃飞上天 无人机吊运助运输成本降75%

2025-07-19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黎娅茹

“过去人工背运一趟至少要20分钟,最多背70斤;现在无人机两分钟就能运200多斤!”盛夏的贵阳市开阳县米坪乡,一架架无人机悬停于桃林之上,机手陈安伟仰望着这些来回穿梭的无人机,脸上洋溢着喜悦。曾经困扰山区果农的运输难题,如今在科技助力下迎刃而解。

今年6月,贵州勇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3000余亩蟠桃迎来首个丰产季。面对70万斤的丰收成果,公司负责人刘吉焱却一度忧心忡忡:“蟠桃娇贵,保鲜期短,60多度的陡坡让运输成了最大难题。”

望着漫山遍野的成熟蟠桃,刘吉焱心头压着千斤重担。“采摘季时,果园每天至少要采摘3万斤蟠桃,摘果、运输、分拣环环相扣,至少需要上百名工人协同作业。但实际到岗只有70多人,运输环节急需的青壮劳力更是紧缺。”刘吉焱介绍,人工运输不仅效率低,每斤0.4元的运输成本也让企业负担沉重。

今年,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印发《2025年山地农机化项目申报指南》,首次将“农机低空经济应用基地”单列为扶持类别。政策明确对采购农用无人机开展物流运输、植保作业的主体,最高给予50万元补贴,且补助比例可达扣除购机补贴后投入的40%。

“每台无人机享受3万多元补贴,自筹4万多元即可拿下。”7月初,刘吉焱果断购置了5台无人机,运输效能实现指数级提升:单架次日运量突破万斤,相当于30名壮劳力工作效率;运输成本骤降至每斤0.1元,仅为人工成本的25%,单日节约成本达3600元。每台无人机配备1名飞手与2名辅助人员,便构建起基地完整的物流体系。

这些无人机的价值远不止于夏季果运,更深的变革藏在整个产业链中。春日里,它们化身精准植保的“空中卫士”;秋冬季,则转型为梯田物料运输的“钢铁驼队”。这套全季节多功能解决方案,正系统性破解山地果园作业难题。

刘吉焱算了一笔经济账:“基地管护、水果采摘需要大量工人,无人机应用后,用工荒迎刃而解,单运输环节每年就能节约成本近200万元。”如今,这支“空中服务队”的业务已拓展至清镇市卫城镇、开阳县花梨镇等地,服务3000亩果园及2万亩农田。

“过去肩挑背扛,日晒雨淋收入微薄,现在操作无人机半天就能挣500元,月收入翻了两番。”陈安伟指着山下的果园,眼角眉梢尽是笑意,“这项技术还让自家100多亩蜂糖李果园的人工成本下降了40%。”

随着勇创农业科技的蟠桃畅销广州、重庆、四川、湖南等地,这条“空中快线”正蜕变为黔货出山的新动脉。“无人机运输不仅降低物流成本,还突破了山地农业规模化瓶颈,让果品‘种得好’更能‘运得出’,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刘吉焱说。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陈果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