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派]上过太空 走向全国 一棵太子参的生意经

2025-07-21 贵州日报 雷刚

开栏语:2025年暑假期间,贵州日报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共同组建校媒合作单位,开展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主阵地,培育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由记者、教师、学生构成的调研团队将深入一线,聚焦村集体经济与党组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发展、“旱改水”实施情况、农村养老、产业发展、农村直播带货、贵州避暑旅游、小摊贩经营等鲜活主题,展开深度调研。《贵州日报》将跟随他们的视角,推出“青春实践派”专栏。

“2021年,我们村的两万粒太子参种子可是跟着神舟十二号飞船上了太空呢!”

7月18日,由贵州日报和贵州民族大学组成的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育苗基地,牛大场镇太子参产业经纪人、贵州省驰珏中药材烘烤厂的负责人白洪发颇为骄傲地指着基地里一株株参苗说,目前这些“太空种子”正在基地进行育种试验,期待有一天能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太子参种苗。

一棵小小太子参,不仅是白洪发的骄傲,更是全村人的致富法宝。

“从1992年引入,到如今实现规模化种植,牛大场村种植太子参已有30余年历史。”牛大场村党总支书记彭福蓉说,如今全村98%的农户都参与了种植,每年可产太子参干货约8000吨,2020年就成为亿元村,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

眼下,即将进入太子参丰收的季节。种植基地里参根飘香,农户们正忙着采收参根,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白明永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家种植了100亩太子参,如今已经采收了70亩,这些太子参一经采收加工就被来自天南海北的药材商收购一空。“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一年能挣几千元。”白明永说,靠着种植太子参,家家户户住上了大房子,村里的高档汽车也越来越多。

太子参不仅让牛大场村的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更带动了周边就业,激发乡村活力。

“最近每天5点就到这里来采参,这会儿已经采了40多斤了,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元。”正在田间挖太子参的一名农户说,自己来自遵义市余庆县,和她一样来采参打工的,还有来自黔东南州黄平县等周边地区的村民。

而位于牛大场村的贵州省驰珏中药材烘烤厂,也即将迎来全年最繁忙的时期。

彭福蓉介绍,近年来,在党支部带领下,村集体与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紧密联合,形成强大发展合力。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集育苗、种植、粗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此时,药材烘烤厂机器轰鸣不停,工人们轮班作业,全力应对采收旺季的到来。

“烘烤厂马力全开每天可烘干30吨太子参,按照一吨加工费2000元,旺季时一天能有1万元净利润。”白洪发说。

在牛大场村的辐射带动下,2024年全镇太子参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巨大的种植规模催生了一家家烘烤厂拔地而起。牛大场村现有5家烘烤厂,其中贵州省驰珏中药材烘烤厂为村集体入股,4家为民营企业。

“烘烤过程全程视频监控,绝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白洪发介绍,新鲜太子参运抵工厂后,经过清洗和两次烘干,烤出来的太子参色泽金黄,品质上乘。今年,为应对旺盛加工需求,烘烤厂追加投资60余万元升级为自动化流水线,加工效率进一步提升。

而烘干后的太子参,既有可能在初加工厂里被“一眼相中”,也可以运往牛大场村太子参交易中心,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

牛大场镇政府工作人员田梦竹介绍,为促进太子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牛大场镇在牛大场村建立太子参交易中心,搭建规范、公正、方便快捷的交易平台,集门店、冷库、检测中心、包装线于一体,年交易量(干品)达7000吨,占全国交易量的70%左右。

如今,太子参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还催生了太子参清洗、冷藏储存、农资供应等相关配套产业。村一角,一个集太子参药膳、住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药湖避暑山庄”悄然兴起,成为该村拓展产业链条、推动文旅融合的又一重要布局。

“如果没有太子参,我还不知道在哪里打工,一个产业改变了一个地方。”望着眼前的火热场景,白洪发有感而发。未来,随着产业链条的持续延伸,这片小小的药材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书写出“一株参富一方人”的新篇章。

指导老师乔姗姗 彭勇 贵州教育报记者岳端 实习生彭珊 孙悦 王亚楠 谭亚桐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