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鱼夫妻店里的笑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马刚 谌晗 潘德玉
7月22日晚8点,榕江县城飘着细雨,暑气被洗得干干净净。
东滨江大道桥头古榕名苑,“正宗苗家酸汤鱼”的玻璃橱窗蒙着层薄雾,锅底的热气裹着酸香往外钻。
这是间开了近十年的夫妻店,男主人叫余滨,女主人叫李安花,两人都是五十岁出头。
记者落座不过两分钟,李大姐端出一锅开水,把碗筷浸进去,沸水咕嘟作响。
“消毒碗柜不是更方便?是因为我们外地来的,才有这道工序吗?”
“我们店坚持很多年了,就是跟别家不一样嘛。”李大姐接过话茬笑答。
早年间,两人从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山里走出来,闯深圳、过韶关,最后靠着一锅地道酸汤鱼,在成都站稳了脚跟,一干就是13年。2016年,赶上贵广高铁通车,为照顾老人孩子,夫妻俩选择在榕江开店。
“火车拉着客人来,酸汤鱼也肯定跟着火。”余大哥的眼光很准,2023年“村超”最火时,小店一天要翻120多桌,酸汤是自家酿的米酸,鱼肉厚实,越煮越甜,回头客很多,四五百斤鱼不够卖。
“那会儿就想,日子总算稳当了。”余大哥搓了搓手。谁承想,6月24日的洪水漫过门槛时,夫妻俩在社区党员干部的组织下紧急向高处转移,小店眨眼间全泡在水里。
洪水退去,看着店里尺把厚的淤泥,余大哥蹲在门口满面愁容。
这些年,夫妻俩的创业经历其实很坎坷。
2008年,一场地震把余大哥从成都店面里甩出去两米远,摔得鼻青脸肿;
2016年,榕江的新店刚开业不久,又经历过齐腰深的洪水。
说起往事,余大哥用手比划了一下。
提起6月的两次洪灾,通信信号恢复后,在兴义读大学的孩子第一时间打视频问候。
“爸爸,你们在家还好吗?”正在店铺里清淤的两口子听到孩子的声音,泪水哗啦啦往下淌,哽咽回应:“我们都没事的,你安心读书”。
“娃娃要读书,老人要治病,都得花钱,大不了从头再来。”李大姐心底记着一本账:受灾第二天,亲戚朋友送来米和菜,雷山的堂弟带着工具来装修,社区干部更忙,白天帮着清淤,晚上来统计受灾情况……
最让夫妻俩暖心的,是江西老板陆显会。
“你看,我们桌椅板凳、空调、灯、碗筷这些都是新的。”李大姐说,江西老板自己也受灾了,新桌椅从外面运过来,就让我们拖过来用,先安心做生意,挣到钱了再结账。
近一个月,十来万的花费像块石头压在肩上,可夫妻俩没喊过难。
说到激动处,余大哥拿出新旧店面照片让记者翻看,仔细对比一看好像缺了个啥。
“你说的对!缺了块牌匾。”
“以前我挂的是‘招财进宝’,现在我不想挂这几个字了,想着要与水有关的字?”
“上善若水?”余大哥拍了拍脑袋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洪水是猛水,人要做柔水慢慢流,平安就是福。
告别的时候,记者请摄影师为夫妻俩合影,看到李大姐回头悄悄抹了把眼泪。
余大哥大声对记者说:“7月26日村超开赛啦,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们都来看球赛,酸汤鱼管够。”
再回首,小雨绵绵,店里传来夫妻俩爽朗的笑声,街面霓虹招牌在雨幕中闪闪发亮,仿若一条流淌着烟火气的星河。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