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空中赶花”提效率 智能授粉促增收

2025-07-24 黔东南新闻网 周燕 吴祥华 吴国明 王槐雪

  盛夏七月,贵州省岑巩县4.23万亩制种水稻陆续迎来扬花授粉关键期。与往年不同的是,如今的田间地头,少了挥竿拉绳“赶花”的人力身影,多了低空穿梭的植保无人机。今年,当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智能操控开启“空中赶花”新模式,精准把握“花粉活性黄金期”,为高效授粉、稳定产量、提升品质注入科技动能。

  在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千亩种子产业园,水稻父本与母本按科学比例间隔种植,形成高低错落的“授粉矩阵”。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低空穿梭,旋翼带动气流翻动稻浪,父本花粉随风扑向母本稻穗,转瞬间便完成“精准联姻”,实现高效授粉。

  “上午的10点到12点是父本母本同步开颖、花时相遇的最佳时段,在这期间的一个小时内,要及时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有效促进母本结实丰产。”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庄官俊介绍,无人机通过预设航线和动态调高,单机半小时能作业5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不仅节省人力,还能确保在花粉活性最高的黄金时段实现及时、高效、大面积授粉。

  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年产稻种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过去,依靠竹竿、绳索等传统工具进行“赶花”作业,还受限于操作经验,容易出现授粉不均、覆盖不全等问题。尤其在农忙时节,熟练劳动力紧缺,赶花作业一度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

  “以前赶花全靠人工协作,力度不均会导致花粉扩散范围窄,部分母本授不上粉。而且现在村里多是老年人,赶花效率低,容易错过最佳授粉时间。” 思旸镇磨寨村的姚涛,今年种植了120亩“润香优1466”品种,现在通过用无人机赶花授粉,整个地块授粉更均匀、更高效,有助于提高结实率,预计亩产干谷150多公斤。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岑巩县累计投入5.9亿元(其中农业现代化基金1.5亿元),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整治土地3.2万亩,将“巴掌田”改造成“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农机通达率提升至90%以上,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现代农机设备在基地上全面应用,我们实现了从‘育、耕、种、防、管、收’全流程机械化。”岑巩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经济师代国权介绍,这种转变不仅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效率低的难题,更推动制种产业从“人工依赖”向“智能精准”跃升,为种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岑巩县已建成从工厂化育秧到机械化收割的完整种业机械化链条,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高端种业生产体系。2025年,全县订单制种面积达4.23万亩,预计产出稻种876万余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可满足长江流域900万亩稻田的用种需求。

  从传统农业到智能种田,从人力主导到科技赋能,岑巩县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岑巩将继续深化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岑巩力量”。

来源:通讯员 周燕 吴祥华  吴国明

  编辑 王槐雪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