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山海——写在我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出征之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晏惠轩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盛夏7月,骄阳似火,一群怀揣梦想与热情的大学生背上行囊,向着西部大地进发,齐聚贵州。
近期,在团省委的精心组织下,我省2025年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志愿者陆续出征,来自省内外的13360名志愿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贡献智慧力量。
那些曾被追问的“青年何为”,终在向下扎根的勇气里和深烙进泥土的脚印中找到答案。
“到基层锻炼自己,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总有一些角落,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基层的广袤天地间,一群青年党员、团员,在社区激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田间地头将山乡好物推向广阔市场,在乡村校园用知识照亮孩子们的前行道路……
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是来自普安的陶明扎根服务了6年的“第二故乡”。
2019年7月,陶明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被选派到乐旺镇开展“三农”专项志愿服务工作。
凭着“到基层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信念,陶明深入村寨,解答农户种植难题;走进田间,帮助村民引进作物新品种;俯身地头,探索科学轮作机制……
“这里有淳朴真诚的父老乡亲,工作充实,生活惬意。”服务期满,毅然决定留下的陶明把异乡变故乡,满眼是对这方热土的眷恋。
“走,去贵州支教。”21世纪初,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5名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踏上西行的列车,跨越1000公里来到黔西南州望谟县,用知识的火种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
“做大风刮不走的老师。”2024年夏天,12名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启程前往望谟县任教。
20余年过去,这场教育接续从未停止,队伍越发壮大。
火车呼啸着驶过山川河流,载着年年不同的青涩面孔,迎来送往满怀豪情的壮志青年。
“去时满身书卷气,归来两袖泥土香”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黄桃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带着网友“云”游桃林、“云”赏桃花,把黄桃卖到20多个省份……来自青海的陈添祥每天穿梭果园,拍视频、开直播,享受着那份“乡土味”带来的满足感。
“用镜头记录贵州的美丽风景和动人故事,用创意拉近贵州乡村与世界的距离。我不只是志愿者,更是乡村‘合伙人’。”陈添祥说。
在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身着“红马甲”的山西青年冷青轩,操着流利的铜仁口音,正耐心接待前来咨询务工信息的返乡村民。
冷青轩永远记得,2021年父亲作为蓝天救援队一员驰援郑州抗洪一线临行前的留言:“洪水不退,我们不返回。我们不干,谁干!”这话一直激励着他,2024年大学毕业,冷青轩参加西部计划,踏上开往贵州的列车。
初到乡镇,陌生的方言和业务让冷青轩有些力不从心。倔强的他努力学习当地方言、熟悉工作流程、下乡走村串寨了解群众工作。
很快,进入状态的冷青轩对于事无巨细的群众工作,已能熟练应对。
一年的志愿服务,他爱上了这片热土:“走遍了服务的每个村,那些琐碎的备忘都是珍贵的情谊,这里需要年轻人,我想留下来,看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好。”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
在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的“00后”研究生支教团正在为村里的孩子们准备量身定制的“微心愿”礼物。
他们的到来,让大歹娃们第一次走进“云端画廊”看中国,第一次在“大歹数学节”上大放光彩。
那些藏在抽屉里的“心意”,是大歹娃最朴素的告白,在教室里穿梭的纸飞机写着“我也想成为你”。稚气“心意”伴着山风拂过操场的国旗,作响的不仅是红旗的一角,更是一代青年与山乡双向奔赴的心跳。
寒来暑往,志愿同行,薪火相传。
2020年大学毕业,吴意发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以青年乡村振兴夜校和乡村“复兴少年宫”为主要阵地,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让社区群众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和惠民措施,学习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团支部书记成长为镇团委副书记,这位凭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扎根乡土的青年骨干,荣获“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称号。
跨越22年的青春接力在黔山贵水间轰鸣,当年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现在的漫天星光。自我省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2年来,累计有来自省内外11.8万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围绕乡村振兴、教育卫生、农业农技、基层治理等开展服务,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所有乡镇。
新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即将走向基层,期待他们在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中焕发绚丽光彩、成就人生梦想。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