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第二场学术对话举行
7月24日,以“‘心’与‘精神’的中德哲学互鉴”为主题的“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的第二场学术对话——“精神”及其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地位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会上,德国柏林CODE大学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项目主任Fabian Geier首先围绕《个人主义、共同体与自我超越:黑格尔与儒家思想有多少契合?》作主题发言,通过比较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奴关系与儒家“修齐治平”理念,指出两者在个体融入集体的精神超越路径上存在深刻对话空间。班贝格大学教授Karl Kraatz以《马丁·海德格尔的“心学”:与儒家思想对话的起点》为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对“精神”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揭示了其后期思想中隐含的“心性论”转向,为跨文化哲学对话开辟了新的诠释空间。

复旦大学教授白彤东聚焦《在后果论与义务论之间和之上: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反思》这一主题,论证了儒家伦理与德国观念论“精神”概念存在深层对话可能的思想特质,揭示了“恻隐之心”作为道德本源的现象学特征与黑格尔“客观精神”理论的互补性。最后,班贝格大学教授Marko Fuchs作《“精神”与友谊:德里达、蒙田、亚里士多德与雅可比》主题发言,深入探讨了“精神”与友谊的哲学关联,揭示了主体间性的形而上学基础,为跨文化哲学对话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现场,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交流了德国观念论中“精神”概念的哲学内涵,以及与阳明心学的对应关系,揭示了两种思想在内在超越和主体道德自觉上的共性。本次学术对话不仅体现了“心”与“精神”互鉴在当代哲学中的核心意义,更有效助推了东西方思想的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