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淤泥中吹响嘹亮“冲锋号”——村超复赛·榕江防汛救灾恢复家园人物群像之共产党员篇

2025-07-27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璐瑶 欧阳海南 安通

“后勤只吃三分饱,多省一份饭出来,就能多一份去支援一线,好不好?”6月28日,一段视频引发大量网友点赞和转发。

视频中喊话的是榕江县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洪峰两次过境榕江,距县城9公里外的忠诚镇地势较高,未被淹没,但镇村干部和村民们并没有闲着,他们立即投入到防汛救灾保障工作中,将村子里的食堂变成了给救援人员提供一日三餐的“大厨房”。

在党员干部的号召下,群众们拿起自家厨具汇聚于此,搬运物资、洗菜切菜、掌勺烹饪,各司其职。“救援人员容易饿肚子,打多点,把饭压实!”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前线的救援人员吃上热乎饭。当天,忠诚镇就为榕江县城送去了近4000份饭菜。

前方忙救灾,后方忙保障。有网友留言,忠诚镇的党员干部用行动践行了“忠诚”二字,父老乡亲更是用行动体现了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大灾大难践行初心使命,大战大考展现忠诚担当。面对榕江县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广大党员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用行动诠释忠诚与担当,在防汛救灾与灾后重建的战场上树起一面面鲜红旗帜。

直面风雨,党员干部永远争做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灶台上的连心桥——

“党群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

忠诚镇的炊烟,成了此次榕江灾情里最暖心的坐标之一。

6月25日,杨胜涛站在镇政府食堂的空地上,看着从四面八方运送来的物资,满是欣慰与感激。

“县城断了食材,但绝不能让一线的救援人员饿肚子。”24日凌晨4:00,忠诚镇大雨倾盆,杨胜涛给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打了十多分钟电话,却一次都没有打通。

杨胜涛明白,县城的防汛形势一定非常严峻。作为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乡镇,杨胜涛迫切希望为榕江县城做点什么。在多次尝试联系县里无果后,他没有干等着,而是立即成立临时指挥部,动员在家干部群众组建8个作战小组,统筹调配物资、车辆、后勤保障等力量,全力支援榕江县城。

25日清晨,杨胜涛把通讯录里所有能联系的村干部都喊了一遍。73岁的老党员石朝信也来到灶台前烧火煮饭,柴火映红了他布满皱纹的脸。“我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但烧火煮饭还行。作为一名党员,能做一点是一点。”

听说食材短缺,全镇各村群众陆陆续续送来“五花八门”的物资;面对人手不足,党员干部带头,朴实的村民、热心的志愿者、激情的啦啦队员纷纷加入。大家众志成城点燃不熄的灶火,将满腔的热血、干劲、感恩化作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餐食,送达抗洪救灾一线人员手中。

“党群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杨胜涛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每天超过12小时接力奋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担当,筑牢了后勤保障“生命线”。“临时厨房”最多时有300人同时忙活,党员干部在灶台间穿梭,志愿者们蹲在地上择菜,甚至连小学生都来帮忙递碗筷。

一组数据见证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6月25日—7月8日,14天时间,全镇共制作167718份盒饭送往灾区一线,参与后勤保障的群众达1049人。

除了忠诚镇党委书记这个身份,杨胜涛还是忠诚村足球队的领队。他热爱足球,也经常上场踢球。看到村超球场被淹没,他十分痛心。杨胜涛希望村超复赛后,忠诚镇足球队能和受灾乡镇的队伍踢一场友谊赛,在绿茵场上加深双方的情谊。“就像抗洪时一样,大家一起往前冲。”

暴雨里的叩门声——

“早一秒唤醒,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时针回拨到6月23日晚10点,夜色如墨,暴雨如注。榕江县古州镇的防汛抗洪紧急部署会议刚结束,副镇长杨连江抓起墙角的大喇叭就往场坝社区跑——那里是全镇地势最低的片区,冠军街的老房子还住着几十户老人。

“洪峰即将到来,大家做好撤离准备!”杨连江和镇村干部一起冒雨穿梭在街巷中,用力拍打着一户户紧闭的门窗,声音从急促到嘶哑,只为确保不遗漏一个生命。

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他们就背着老人转移;有的群众搬不动物资,他们就合力搬到高处;有的村民不愿转移,杨连江便苦口婆心劝说。

预警“叫应”快一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就多一分。杨连江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与洪水的赛跑中,早一秒唤醒群众,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那一晚,杨连江彻夜未眠,一共转移150余户、700多名群众,没有落下负责片区的一个百姓。

同时间赛跑,与洪水较量。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将自己化作洪峰来临前最前沿、最响亮的警报器,用双脚丈量危险区域,用声音叩击着每一扇关乎生死的大门。

6月2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响彻榕江县城上空。24日洪峰肆虐的泥泞尚未洗净,浑浊的洪水如脱缰猛兽般再次席卷而来。然而经历过24日转移的社区居民不再慌张,由镇村干部组成的党员先锋队让他们心里有了依靠。

越是危急时刻,越见初心使命;越是紧要关头,越显责任担当。

洪峰压境的生死时刻,古州镇场坝社区党委副书记龙成勇如钉子般铆在村里,争分夺秒组织群众转移,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始终奋战在抢险救灾最前沿;乐里镇三联村党员杨大跃总是冲在搬货送货第一线,确保救灾物资能第一时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党员张齐武,是一名家住榕江的本地人,因执行紧急救援任务,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正是覆盖全县域的“敲门行动”,在极短时间内转移群众9.2万余人,1275户得以紧急避险转移。

暴雨中,一个个泥裹满身的党员干部,用一声声嘶哑急切的拍门呐喊,筑起最坚固的“生命防线”。他们的身影,是洪灾后最温暖的底色;他们的坚守,让绝望中的群众看到希望的曙光。

淤泥上的冲锋号——

“我是党员,就该站在最前面”

7月1日,各防汛救灾支援队在猎猎党旗下庄严宣誓,铿锵的誓言激荡在榕江的淤泥残垣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扑下身子、全力以赴,就是他们献给党的生日最好的礼物。

当洪水退去,城镇被淤泥“糊”住了。

铁锹挖开堵塞的边沟,木板推走成堆的垃圾,消防水枪冲洗着顽固的泥斑……清淤是重建的第一步,动员令一经发出,党员干部立即响应。

“我是党员,我先上!”榕江医保局党支部迅速组建救灾清淤党员先锋队,党员干部们扛起铁锹、挥起扫帚,一头扎进古州一小、南门口等重灾区。烈日下,铁锹与地面碰撞的铿锵声,汗水滴落泥浆的簌簌声,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重建战歌。

在榕江县三江乡脚车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胜海的雨靴陷进半米深的淤泥里。这位县气象局派驻的干部,现在更像个泥瓦匠——他带领由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教师等骨干力量组成的党员应急突击队,一头扎进满目狼藉的村寨,清理淤泥、安置受灾村民……

“我是党员,就该站在最前面。”洪水退去后,榕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民街道党工委书记田耕立即组织党员干部成立突击队。白天,他身先士卒,与队员们一起挥汗如雨地清理淤泥;夜幕降临,他又争分夺秒地统筹调度,协调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早一天清完淤泥,群众就能早一天回家!”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隧道救援队队长、党员宁宏声音沙哑却坚定,他带领队员们顶着高温与恶臭,依托中铁五局集团公司调动的高速装载机、工程装载机等18台大型机械设备,连续奋战在榕江县高级实验中学和滨江路等区域开展清淤排险工作。

最艰难的是三水榕城小区。淤泥太深,救援车辆开不进去,平阳乡丹江村党支部书记杨文辉毅然跳进泥潭。在齐腰深的泥浆里,他的裤子很快变得沉甸甸的,手里的铁锹每挖一下都像在和地心引力较劲。“关键时刻,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他吼着给自己鼓劲,经过连续12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打通了小区的救援通道。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从防汛救灾到灾后重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冲锋在前,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用忠诚、汗水与热血诠释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深刻内涵。

如今,都柳江已经恢复了平静,榕江正长出活力生机。那些在暴雨里叩过门的手掌,现在正扶着重建的脚手架;那些在淤泥里陷过的胶鞋,现在正踩在复工的街道上;那些在灶台前添过柴的双手,现在正摘着新一季的蔬菜。

从防汛救灾到灾后重建,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证明:所谓“主心骨”,就是危难时先迈出的那只脚,就是泥泞里先弯下的那道腰,就是群众需要时先举起的那只手。

当都柳江的水波倒映出湛蓝的天空,一群影像足堪铭记:2025年的夏天,有一群红色身影,在洪峰浪尖上写下了不灭的“忠诚”和“担当”。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