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致富花”
七月,当晨露还挂在田埂上的草叶时,黎平县中潮镇黄堡村的片片坡地里,早已经热闹了起来。
“你看,这花花瓣厚实,绒毛又顺,烘干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村民陈光卓蹲下身子,指尖轻轻掐下一朵饱满的黄蜀葵,闻了闻,随后将其放进篮子;不一会儿,就已攒满一篮阳光。
五年前,陈光卓还在发愁家里那二分薄地能种出啥。一次,在镇上赶集时,他在农技站门口看到技术员捧着黄蜀葵种子,说这花能入药,公司还保收购。
“当时就抱着试一把的心态,播了半分地。”回想当初,陈光卓仍心有余悸;此时,望着身后连绵成片的黄蜀葵,他甚是欢喜。
而今,风过处,花海翻涌,160多户村民的土地连在一起,将昔日零散的坡地织成了金色锦缎。
顺着花香寻觅,只见贵州鑫辰食品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里飘来淡淡药香。
传送带上,新鲜的黄蜀葵花瓣如流水般向前涌动,工人们戴着草帽,麻利地进行分拣、烘干、打包等作业。
墙角,一袋袋麻袋堆得比人高,上面印着“黄蜀葵干品”字样,几个工人正合力把打包好的麻袋搬上货车。
“这些要发往安徽的药厂,那边等着入药呢。”总经理刘念灵指着货车,津津乐道,“今年从七月初开始加工,每天能收10万斤鲜花,一直要忙到九月底;所以,带动群众增收创收这块是显而易见的。”
去年冬天,该公司技术员跑了黎平县的12个乡镇(街道),将黄蜀葵种植手册送到田间地头,不少村寨的七八十岁老人都学会了“早晨露水干后掐,花瓣才不容易烂”的掐花诀窍。
车间外,顺化片区的赵永钦正指挥村民卸车。他皮肤黝黑,裤脚沾着泥,谈起种黄蜀葵的事,目光坚定、满脸欣喜。
“2019年试种1亩地,收完后一算账,比种玉米多挣了3倍。” 赵永钦记得当时乡亲们蹲在田埂边看稀罕,“有人还嘀咕‘这花能当饭吃’?”
“现在不用我说,我们这,谁家地里没种上几份黄蜀葵呢?”赵永钦说。
四年时间,从1亩到300余亩,赵永钦的车轮已碾过数条田埂,车斗里不仅装过种子、肥料,还载了乡亲们无数个沉甸甸的期待。
在黎平,像陈光卓、赵永钦这样创业增收的人还有不少。
“黄蜀葵能在黎平扎下根来,靠的是‘公司+农户+合作社’这根纽带。” 刘念灵告诉记者,公司负责提供种子和技术,合作社协调土地和劳力,农户只管安心种植,“鲜花开了有人收,烘干了有人卖。”
如今,作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的黄蜀葵产业发展已经走出了县界。2025年,已在黎平、从江、锦屏三县共种植3800余亩,总产量达4000余吨、产值达1700余万元;其中,仅在黎平县种植就有1800余亩。
“这花,成了实打实的‘致富花’。”翻着账本订单,刘念灵语气满是自豪。
黄昏,一朵晚开的黄蜀葵还在风中摇曳。它扎根在黎平的红土地里,用单薄的花瓣托举着沉甸甸的希望;这希望,既藏在乡亲们的笑脸上,也藏在车间的机器声里,更藏在金色的未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