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形“和谐共处” 为自然“量身定制” “世界级桥梁”这样诞生
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力维
千峰万仞间,一座座大桥“拔节生长”,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魅力无限。
今年,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纳晴高速六枝特大桥、乌蒙山大桥等纷纷迎来重要施工节点,进度条持续刷新,建设速度、施工技术、社会效益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7月中旬,北盘江上,花江峡谷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完成。这座在建世界第一高桥工程总体进度超98%,9月底正式通车进入倒计时。
让215吨钢梁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在峡谷高空与14级狂风较量……这座超级工程除了高和长两项指标刷新世界纪录外,建设中突破的多项技术难关、获得的多项宝贵经验还被写入国家桥梁技术新标准,向全球贡献了克服艰难山地的“中国方案”。
给世界第一高桥“涂装上色”,这是贵州建设者用奋斗绘就的云端画卷。与桥梁主体建设同节拍的桥梁融合施工正如火如荼,水幕调试在峡谷间“升腾”起一道道彩虹、207米高的观光电梯让“云端漫步”不是梦……
“我们在花江峡谷大桥的腹部,也就是大桥的肚子里面。”六安高速8标现场技术员田红锐说,以后游客可以乘坐观光电梯,进入观光廊道漫步,还可到跨中也就是桥的中心位置就餐。
建造技术领跑全球,桥旅融合积极探索。花江峡谷大桥桥顶有极限运动,桥中有云端咖啡馆,桥塔有体验舱,桥下有地质奇观……空中餐厅、观光廊道、竞速跑道正从蓝图变实景,集极限挑战与“云端”观光于一体的“世界第一高桥”IP桥旅融合新标杆诞生了。
横跨北盘江大峡谷,位列世界高桥前三甲的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建设同样快马加鞭。7月23日,首节重达292吨的钢桁梁高空吊装作业顺利完成,正式进入主桥上部结构钢桁梁吊装阶段。施工现场,记者感受到了世界级桥梁的匠心追求。本次吊装的安顺岸J1梁段作为首件,面临高空90度转体的技术挑战。项目团队依托智能缆索吊装系统及四点起吊旋转吊具,通过北斗精准定位及动态监测,将误差控制在10厘米内,仅用5分钟即实现精准定位。
早晨,轻纱般的云雾悄然弥漫,纳晴高速六枝特大桥若隐若现,一个个笔直的桥墩如定海神针直插谷底……自5月中旬顺利合龙后,这里建设进度条拉满,标志标线布设、桥面铺装、机电调试等工作均已完成,大桥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在贵州建桥梁,地形是最大的挑战。六枝特大桥建设团队首次采用五跨连续(三主跨)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梁结构形式,实现了320米超大跨径的突破,主桥墩高度、单跨跨径、主桥长3项指标在同类型桥梁中均居世界第一,为建设特大跨径空腹式刚构桥积累了重要经验。
“六枝特大桥是继水盘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之后,该桥型在贵州山区的再一次成功运用。”贵州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洪举介绍,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为主跨290米的空腹式刚构桥,经过10年连续观测显示其跨中下挠不到4厘米,十分稳定,且后期几乎零养护,“可以说,预应力空腹式连续刚构桥是六枝特大桥最理想的桥型选择。”
“我们不是盲目追求‘世界第一’,而是要让桥梁与地形‘和谐共处’,让技术为自然‘量身定制’。”纳晴T10标项目总工周国云说,六枝特大桥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拱桥、斜拉桥和连续刚构桥3种桥型工艺的精髓,创造了“一桥三工艺”的施工奇迹。
贵州高山峡谷间,桥梁建设者们在结构设计、建造工艺、材料创新等方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桥梁类型。比如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它将成为世界首座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新桥型将桥的自重降低了30%,竖向刚度大幅提升,节省了大笔建设资金。
“从零到一,建造这样一座全新结构的桥梁,我们面临的压力和考验都特别大。”纳晴12标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宗卫说,“在施工中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循,要做很多试验探索和工艺创新。”
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项目的建设者们主动思考、大胆实践,依托大桥建设开展山区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百余名施工人员奋战施工一线,战高温、迎风雨、送夕阳、迎朝霞,攻克一个又一个节点目标,创新、总结出一系列施工技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打拼出又一个世界级桥梁——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6月27日完成交工验收,达到通车条件。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