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章,核桃有多少可能?
托盘上,一座由核桃层层堆叠而成的“乌蒙山”巍然屹立;挎包上,“朱明”二字由数十颗核桃精心拼贴而成;花瓶里,核桃制成的“枝丫”伸展,俨然如一件艺术品……
在前不久举行的毕节市2025年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系列活动之阿西里西大巡游活动上,朱明、财神等乡镇把小小的核桃玩出了创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朱明镇工作人员在阿西里西大巡游活动上展示核桃产品
这些别出心裁的产品展示,仅是赫章核桃产业的“精彩掠影”。当天,大家还带来了优质核桃品种,金黄透亮的核桃油、香甜酥脆的核桃糖等深加工产品,让市民感受赫章核桃的百种可能。
近年来,赫章县立足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资源优势,推动核桃产业全方位升级:从传统种植到品种改良,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开发,从单一农产品到全产业链融合。在这片土地上,核桃演绎着“变形记”,从青涩果实摇身变成乡亲们口袋里的“致富果”。
沃土深扎 良种焕新
在朱明镇安甲村中寨组的青山环抱中,一棵树龄超过150岁的核桃古树巍然挺立。
这棵被村民亲切称为“核桃树王”的古树,巨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在土地上投下斑驳的树影。
每逢收获季节,村民们都会采摘几颗饱满的核桃,敲开坚硬的外壳,品尝这份山野的味道。
这棵古树见证的不仅是岁月的流转,更承载着赫章人与核桃的深厚情缘。作为南方泡核桃的重要分布中心,赫章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优质原生核桃种质资源。

赫章县朱明镇的百年核桃古树(彭博 摄)
据赫章县有关古籍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采食山野间的野生核桃。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核桃,逐渐形成了以古树品种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种植模式种植周期长、产量低等问题,让核桃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面对挑战,当地政府深知:唯有以“变”破局,才能让核桃产业焕发新生。随即,赫章与中国林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核桃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特别是在时任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的带领下,2006年至2009年,“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选育成功。

挂果核桃(李学友 摄)
“黔核6号”“黔核7号”通过省级良种认定后,为赫章核桃种植开启了新的大门:通过嫁接改良,“黔核”品种让挂果时间从原来的11年左右缩短到3至5年,且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250公斤。
赫章县因势利导,不断通过技术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把核桃做成富民产业,赫章核桃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中国果品著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称号,赫章县也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
如今,漫步在赫章山野间,百年古核桃树与新品种核桃林共生共荣,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核桃种植52万亩,其中,嫁接改良的核桃已达36.5万亩,挂果面积32万亩。2024年,全县坚果产量2.35万吨,产值达9.4亿元。
枝丫蔓延 富民增收
入秋以后,财神镇财神社区的施启才将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也最踏实的日子。届时,他家10多亩核桃林将硕果累累,枝头挂满了饱满的“黔核7号”核桃。去年秋天,这片林子就为他带来了近2吨的收成。
这样的丰收景象在财神镇已成常态。得益于“黔核7号”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全镇已完成核桃改良4.5万亩,其中2014年至2023年嫁接的3.4万亩已进入丰产期,年产值达1020万元。品种改良不仅让像施启才这样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在赫章县朱明镇核桃交易中心展示的核桃
在下游环节,朱明镇朱歪社区的汪发敏正忙着将这份丰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作为当地从事核桃收购30多年的“老行家”,汪发敏凭借家乡核桃的优良品质,与贵州新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了让更多小农户共享核桃产业发展的红利,2023年,朱明镇建设了核桃交易中心,为群众免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这个交易中心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
同时,当地政府积极为群众寻找销售渠道,联系上了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阿西里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运作模式,由镇党委领办的富丽合作社牵头与公司进行议价,统一收购。同时发动农户自行采收加工成核桃坚果或核桃仁后统一卖到镇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到公司,扩宽销路。
如今,全县核桃产业覆盖9.8万农户近32万人,人均创收1600元以上,部分农户核桃年收入过万元,核桃树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硕果满枝 产业升级
“咔、咔、咔——”
清脆的敲核桃声在野马川镇车浪社区的曾氏特色食品加工厂里此起彼伏。老板娘李萍手握小锤,熟练地敲击着核桃外壳。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颗颗来自可乐或财神等乡镇的优质核桃褪去坚硬的外壳,露出饱满的果仁。
“攒够五六百斤就得赶紧熬糖,不然订单赶不完。”李萍笑着说。她的加工厂主营传统核桃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李萍在打包产品
眼下,当地正计划与李萍深化合作,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提供政策扶持,帮助加工作坊升级为标准化生产企业。“等厂房扩大,我们就能多引进自动化设备,多招些员工,收入肯定能提高。”李萍对未来充满期待。
几公里外的贵州赫章经济开发区野马川园区,机器运转声取代了手工敲核桃的“咔咔”声。在这里,赫章核桃正经历着更加精彩的“变形记”——
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来自大山深处的优质核桃,经过破壳取仁、研磨萃取、净化杀菌等多道工序和严密的检测后,变成了核桃油、核桃粉等产品。

工人在贵州新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打包核桃乳
贵州新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与朱明等乡镇的核桃种植合作社紧密合作,优先选用当地优质核桃生产核桃乳。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投入,实现了从核桃仁筛选、调配到灌装、杀菌等一系列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与标准化。
贵州赫桃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则将核桃与当地天麻等食材融合,制作出天麻核桃糖、核桃酥等特色产品。公司负责人吴学菊正着手新增一条生产线,专门拓展核桃加工品类,目前已和赫章当地的60多家农户签订了核桃收购订单。
……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化工厂,从单一零食到高端油、乳、保健品,赫章核桃的“变形记”远未结束。截至目前,全县的数十家企业、合作社、小作坊,主要生产核桃坚果、核桃乳、核桃糖、核桃油、枣夹核桃等系列产品,核桃加工业产值近5亿元。
从百年老树的青涩果实,到流水线上的核桃油、货架上的核桃乳;从零散叫卖,到产销联动“抱团”闯市;从手工糖点,到精深加工“化身”万千精品。赫章核桃的每一次蜕变,都凝结着当地群众的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当52万亩核桃林在山野间舒展枝叶,当产值在产业链上流转,这颗核桃的“变形记”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