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避暑季,贵州“村风”劲吹

2025-08-08 贵州日报 雷刚

不久前在凯里举办的“让世界看见·贵州村T”文化展演活动上,非遗走秀惊艳亮相。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谌晗

       盛夏的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金灿灿的向日葵正开得热闹。

       这里过去有个辛酸的名字——“荒茅田”。泥泞土路、破败土墙曾是几代人的记忆。如今,这些早已被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村落取代。

       2015年那个夏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到这蓬勃景象,由衷感叹:“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花茂村、化屋村、肇兴村,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赴贵州,那份对乡土的深情牵挂、对幸福的殷切期许始终如一。

       乡愁是什么?就是让人看一眼就喜欢,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魂牵梦绕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这份叮嘱,如今在贵州的千村万寨里,正变成甜蜜的现实,经历脱贫攻坚洗礼、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的贵州乡村,处处花繁叶茂。

       在不缺市井烟火缺乡愁归处的当下,人们把目光投向23℃的贵州乡村:贵阳市龙井村,牵手青岩村景宜人;六盘水市双洞村,避暑旅居一房难求;安顺市本寨村,屯堡地戏交融清凉盛意……

       贵州有13695个行政村,更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个夏天,最潮的旅游在村里,最甜的幸福也在村里。

       村事也是国是。如果我们读懂了这个避暑季贵州的“村风”劲吹,也就读懂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缘何如此激荡人心。

       避暑客为何钟情村寨

       搭乘旅游春风,村民打开山门、敞开家门、迎客进门——

       卖清凉,更卖令人心动的好生态。遵义市桐梓县杉坪村,凭20℃的清凉、超70%的绿意,成为川渝避暑客的“心头好”,68家乡村旅馆“一房难求”,成乡村旅游重点村。

       卖乡愁,更卖潮流时尚的体验感。这个避暑季,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社区不止有清凉体感,新上线的滑翔机广受欢迎,低空飞行为乡村写下“乡村不土,可以很潮”的新注脚。

       曾经,杉坪和海坪,一个是国家二类贫困村,一个是易地扶贫搬迁寨子,脱贫攻坚春风吹过,路通了、设施好了、环境美了,纷纷亮出“绝活”。

       乌蒙大草原,18℃的凉意中,盘州市坪地乡火把点燃夏夜。彝族姑娘裙摆飞扬、彝族毕摩专注吟唱、八方游客高举火把……歌舞与火光汇成欢乐海洋。

       这片海拔2800米的高原草场,借力清凉气候,融合文旅特色,今年入伏后,日均接待游客超1.7万人次。坪地乡村景联动,文旅深融绽放光彩,84家民宿客栈生意红火。

       “风吹草低”的原始诗意,“枕星入眠”的现代便利,“火把照夜”的文化活力——踏访乌蒙大草原,上游新闻记者蓝娅莉记录下所见所思。简短三句,道出贵州乡村“清凉出圈”的深层答案。

       “风”起于清凉?远不止!最根本的在于时代春风的滋养、实干新风的浇灌、文明乡风的扎根。我们当前推进“和美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亦是接续培土、守望花开。

       理解风从何起,也许,我们还需要打开另一个视野。

       “村超”“村BA”“村T”“村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村”字号,在互联网上持续曝光,人们从这一扇扇窗口中,看见新时代贵州乡村的精神风貌,进而吸引远行脚步身至心至。

       村里“凉”方如何出新

       面包和远方,一台房车能装下?

       从高空俯瞰,百里杜鹃花冠露营基地,700多辆房车有序停泊,1500多人“安营扎寨”。

       热饭热菜、物资补给、收发快递……村里的露营,远比想象中更具烟火气。

       一顶不起眼的帐篷下,湖南来的谢星星正给熟客修剪鬓角:“三月份带着两把剪刀就来了,这里夏天都要盖棉被睡觉。”他的身后贴着一张手写告示:小店营业至九月底。

       露营圈流行这么句口号:一车一房一世界,风景常新家不变。为了远道而来的“家人”,百里杜鹃捧出满满诚意:增设充电桩、水龙头,升级淋浴房、洗菜房、卫生间,加密安保巡逻频次。

       巧借凉气候打好“清凉牌”,赏花游热度不减、清凉游风景更新,百里杜鹃破茧颇具启发意义:村与村禀赋各异,让“村风”劲吹不能一概而论,但读懂了脚下的土地,也就抓住了发展的破题钥匙。

       村里的“限定款”咖啡火了!贵阳市开阳县翁布悬崖瀑布咖啡厅,开业1个月即成顶流,单日接待最高达千人,全网搜索量破千万,为“咖啡之城”贵阳再添看点;

       村里的“众筹版”村晚火了!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一个常住人口2.4万人的小镇,引来12万“候鸟”旅居客,主客共享、共创2025桐梓“村晚”夏季联欢,场场爆满;

       …………

       有人图的是“睡到自然醒”的松弛,有人爱的是“土灶饭菜”的烟火,有人迷的是“秘境探幽”的野趣……贵州村庄,正使出浑身解数,用花样翻新的“凉”方,满足天南海北客的“避暑想象”。

       “村风”劲吹将向何处

       劲吹的是“村风”,也是一种名为“旅居”的生活。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旅居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避暑旅居、康养旅居、森林旅居、温泉旅居等业态,加快提升旅游业层次水平。

       从旅游到旅居,一字之变,背后是贵州文旅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

       “旅居旅居,既是旅行,也是居住和生活。”四川游客翁玉每年在六盘水市避暑超3个月,她感慨:只有“住得好”才能“住得久”。

       观光度假时代,旅游是“走马观花”;休闲康养时代,旅游是“下马看花”,旅居则更多是“养马种花”。旅居有别于旅游,医疗保障、生活配套、精神文化要求更高。

       如何让“候鸟”变“留鸟”?讲好“村”故事很重要。

       这两年,贵州全面开展“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是留住那些令人欣慰、自豪和骄傲的乡愁,亦是为乡村梳理新的叙事台本。

       有位游客说得好:“如果村落本身是幸福的,我们四海八方的游客来也才能找到幸福。”

       贵州的村落,为游客提供了遇见幸福的土地,他们也在呵护这片土地。

       这个夏天,遵义市桐梓县水井社区,“坝坝老师”又来了!

       76岁的退休教授刘晓生,2012年因避暑结缘桐梓,注意到当地娃娃学习英语有困难,从那一年起,每年盛夏他都来村里义务教英语,一教就是13年。

       刘晓生的故事感染周边乡邻,一些年轻教师前来取经,村民则在课后帮忙整理场地,孩子把“成为刘老师那样的人”写进了作文。

       蜿蜒公路串起绿水青山,明亮灯火点亮万家温暖,清凉避暑招牌声名远扬,“村风”来之不易,贵州儿女倍感珍惜。但直面“村风”劲吹,多一分现实的清醒、理性的认知,才能多一分行动的敏锐。

       贵州13695个行政村,条件禀赋各异,并非都能立刻搭上“避暑快车”。避免跟风、拒绝同质化内卷,找准自己的特色路径才是关键。

       只要立足资源、各展所长,最美的乡愁、最浓的幸福,就一定能在这片多彩山水间快意升腾,让每个寻“凉”而来的人,都像回到花茂村的向日葵田边那样——

       在“村风”里,找到幸福!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