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 弦歌不辍——黔西南“文教兴州”促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诚克 孙晓蓉 陈俎宇
盛夏,记者走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老校区内的笔山书院旧址,院前宛如一方砚台的清澈池塘,见证着几易其址的笔山书院创办近300年来,在西南地区教育史上留下的不凡印记。
在黔西南州安龙县,风景秀美的招堤湖畔,兴义府知府张锳连续13年每晚为读书人添加灯油、鼓励学子勤学上进的历史典故,历经百年积淀,成为黔西南州加油奋进的源头。
崇文重教的历史根脉薪火相传,“加油”故事焕发时代新彩。今天,人们在黔西南州欣喜地看到——
全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成果位列全省第一梯队,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多年超过50%,成为国内“985”“211”等高等院校的重要生源地……
以文教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赋“芯”立“魂”,“崇文重教”的历史回响与“文教兴州”的时代共鸣,眼下正谱写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特色教育强省的黔西南新篇章。
文脉赓续:历史与现实的和鸣
教育何以擎举强国之基?
在黔西南州,不同时代的答题者背后,流淌着不变的思想脉络与底层逻辑。
“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镌刻在安龙招堤半山亭上的这副对联,或许道出了180年前,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兴义府任知府时,矢志不渝地推行“添油劝学”的初衷。十余载的良苦用心,张瑛在当地开创了一方学风之先,用文化的力量塑造人,以实际行动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百余年后,乡村教师刘秀祥以坚韧的毅力,踏遍了黔西南州望谟县的每个村落。风雨兼程的劝学路上,他骑坏了八辆摩托车,只为那1800多名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不少边远山区女童在刘秀祥劝导下重新捧起书本,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刘秀祥后脑上至今还留着一块伤疤,那是他在劝学过程中被恶犬咬伤所致。这块伤疤,成为新时代先进教育工作者最生动的佐证。
走进兴义笔山书院复兴广场,仿佛穿越时空。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透露出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笔山书院副校长魏敏介绍,秉持德育为先、德才并重原则,书院致力于挖掘传统教育的当代价值,将书院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融入学生培养与文化建设之中,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位于招堤边上的安龙加油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招堤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书院文化的血脉与情感纽带。
在加油学院第一届情景剧展演中,学生们与张锳、张之洞父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10多场情景剧,场场感人至深。学院一年一度的“加油文化”研学活动,大家在半山亭下品诗词之美、讲楹联之韵、悟先贤之文脉。
“修学先修心,我们要从先贤的故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加油书院校长陈跃昌展示的研学笔记,满载着学生们的深刻感悟。他感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正是构建校园文化、树立学校精神的宝贵财富。”
将“知府添灯油”等历史典故融入课堂,学校实施德智并重的人文教育,开设了“之洞班”,构建了以“仁智礼义信,忠孝勇恭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师生共炼班训、共定目标,以传统美德滋养心灵、激励成长。
笔山书院的余音,孕育着教育的真谛:有教无类、致良知、经世致用、独立创新、心系天下……这些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黔西南教育事业的天空。
兴义中学承袭书院文化精髓,以“讲学修业、兴义辅仁”为灵魂,以“体教相融、学科贯通”为形体,践行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强健体魄的新时代青年。
积极探索特色化教育的发展路径,黔西南州“书院+”育人模式逐渐成形。在这里,重教兴学的传统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守正创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漫步黔西南州城乡,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宜人的景致在校园。这些景象,生动诠释着黔西南州在探索“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中的思考与实践。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黔西南州通过整合学校、集中优势力量办学,打破教育均衡发展瓶颈,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对此,曾经的教育“后进生”望谟县颇具代表性。
10多年前,全县20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的只有几十人。2025年高考,仅望谟民族中学,就有1008人达到本科线。
望谟教育的巨变源于全县上下抓教育的决心。近年来,该县将全县190所学校(机构)优化为99所,全县一半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都倾斜给了教育系统。为改善办学条件,甚至将穿越校园的县道改造成了跑道。短短三年内,教育投入占据了全县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催生了“小县也能办大教育”“弱县也能办好教育”奇迹。
坚持“全州一盘棋”理念,黔西南州努力将优质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城乡每一个角落,通过改革创新、龙头带动、示范引领、特色推动方式,筑牢均衡教育根基。
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黔西南州共组建了61个教育集团,覆盖了558所学校,一批名师、名校长、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与共享。
通过选派干部参与管理、教师跟岗交流学习、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黔西南州集团化办学成果喜人。兴义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兴义中学校长刘梅深有感触地说:“集团化办学以教育教学为纽带,输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极大推动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黔西南州还遴选了68所优质学校与83所需要帮助的学校结对,创建了如“册望班”等特色班级,实现了低进高出,为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教育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新路。
开放办学、数字赋能。借助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黔西南州将教育课堂全面延伸,让更多的山区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在信息化的世界里,没有边远地区”。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小与兴义市红星路小学、册亨县者楼街道中心小学、册亨县秧坝民族小学绘制云端“同心圆”,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训、教师培训等,形成“辐射链”式联动帮扶共同体。
“真正优质的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扬谷造峰’,数字化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高位均衡。”阳光书院校长王文佳如是感慨。
特色课堂:从“有学上”到“学得好”
2024年1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的第五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年度盛典上,兴仁市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吴雄入选本届以体树人校长计划。20年来,地处石漠化山区的塘房小学在吴雄带领下,把各类体育项目引入校园,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在农村学生大量流失的情况下,这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学生人数20年间竟然增长了5倍,平均成绩从不足30分提高到80多分,被誉为“石旮旯里的教育奇迹”。
在兴义市红星路小学万峰林校区,针对三分之一学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和特殊地质灾害地区子女的实际,学校推行特色艺术素质教育,14个艺体项目的万峰小百花艺术社团,让每个孩子在活动参与中张扬个性,绽放自信笑容。
一颗球,激活普安县教育“一池春水”。通过推行体教融合特色教育,全县足球运动普及率大幅提升,龙溪石砚小学、铅矿学校、雪浦小学等一批乡村小学作为“足球特色校”,“踢”出了名气,更“踢”出了农村娃的自信。
万峰林景区里的纳灰村,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的300余名学生,在面朝田野的食堂里快乐用餐,在地质展览馆里沉浸互动、在“开心农场”里体验农事……这所“未来学校”坚持“天地课堂万物为师”的理念,构建乡土人本教育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下记住了家乡历史、民族文化。
大课间的铃声响起,伴随着悠扬动听的《敬酒歌》《迎客歌》等布依族民族音乐,望谟县民族中学操场上,学生们手持竹竿,整齐划一地跳起竹鼓操。欢快的运动不仅展现了学生青春活力与朝气,也让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切身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黔西南州打造多彩的特色课堂。很多城乡学校都开设了足球、篮球、书法、古筝、蜡染、苗族板凳舞、布依族竹竿舞等特色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丰富校园生活。
特色办学让黔西南州城乡学校各美其美。民生温度在“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办一所家长们放心的学校”中升华。
兴义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美术课别具一格。美术老师曹青玲带领学生学习布依扎染技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曹青玲深情地说,“孩子们也因了解而喜爱传统文化。”
在兴仁市凤凰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兼科技辅导员马勇组建了科创社团,开设了编程、3D打印、激光雕刻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校园内,学生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蔚然成风,自动换水远程监控智能鱼缸、语音识别垃圾分类的垃圾桶等作品层出不穷。“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改善现实世界,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发明创造。”马勇说,“这也正是教育的初衷所在。”
文教融合:孕育有希望的未来
在黔西南州,传统书院衍生出更多载体,与文旅产业和现代教育有机融合,不断焕发新生。
坐落于安龙招堤风景区的张之洞陈列馆,2024年6月建成开放以来,凭借浓厚的崇文重教氛围,每个周末都会迎来州内外学校组织的研学团。
“黔西南州教育培训基地”挂牌成立后,黔西南笔山教育院成了新的文化阵地和培训基地,把优质学校的“办学经”传播到更多学校。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是传统的赞歌,更是现代教育的使命。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幸福生活能力……面向培育“现代人”,黔西南州传承发扬教育璀璨星光,展开全方位探索,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样板”,瞄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发力,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些学子扎根大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母校给了我‘鱼’,更给了我‘渔’。”这是20余年坚守在山乡守护乡亲健康的“最美乡村医生”潘凤最深情的告白。
职院茶艺青年教师朱钰立志于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为学科建设、人才培育贡献新的思考。
毕业后靠技术在涉农企业站稳脚的“新农人”孙华,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深远意义。
……
在通过技能学习服务大局中成就精彩“小我”的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场景正是对教育意义的最好诠释。
记者在翻阅2024年底出台的《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深入推进“文教兴州”战略的实施意见》时,这样的内容让人记忆深刻:通过推进深挖历史文化行动、用好红色文化行动、做优民族文化行动、打造“加油文化”行动、深挖地质文化行动、振兴城乡文化行动、转化优势文化行动、强化思政教育行动、夯实基础教育行动、提升职业教育行动、提质高等教育行动、拓展科学教育行动、促进终身教育行动、深化文教扶持行动、创新文教融合行动等15个行动,开启“文教兴州”战略新阶段,以更宽的视野打开“文教兴州”新图景。
“回响”历史,筑梦未来。
如今,一幅“文教兴州”的新画卷正在盘江大地徐徐展开,黔西南州正依靠教育的养分,孕育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杨光能